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评价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图 | 第16-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1 移动政务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政务APP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公众采纳的概念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技术接受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信任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创新扩散理论 | 第22-23页 |
2.2.4 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 | 第23页 |
2.2.5 服务质量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5-40页 |
3.1 模型的构建 | 第25-27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7-32页 |
3.2.1 公众采纳假设 | 第27-30页 |
3.2.2 感知有用性假设 | 第30-31页 |
3.2.3 人口统计变量的假设 | 第31-32页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第32-39页 |
3.3.1 变量的定义与操作化 | 第32-36页 |
3.3.2 问卷的设计 | 第36-37页 |
3.3.3 问卷的预调查 | 第37-38页 |
3.3.4 问卷发放和回收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数据分析 | 第40-58页 |
4.1 信效度检验 | 第40-43页 |
4.1.1 信度分析 | 第40-41页 |
4.1.2 效度分析 | 第41-43页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8页 |
4.2.1 样本的描述统计 | 第43-45页 |
4.2.2 使用情况的描述统计 | 第45-47页 |
4.2.3 主要用途的描述统计 | 第47页 |
4.2.4 主要类型的描述统计 | 第47-48页 |
4.3 相关分析 | 第48-50页 |
4.3.1 公众采纳的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4.3.2 感知有用性的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50-53页 |
4.4.1 公众采纳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50-52页 |
4.4.2 感知有用性的多元线性回归 | 第52-53页 |
4.5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3-56页 |
4.5.1 性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3-54页 |
4.5.2 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4页 |
4.5.3 学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4-55页 |
4.5.4 职业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5-56页 |
4.6 研究假设的检验以及模型的修正 | 第56-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结论与启示 | 第58-63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启发 | 第58-62页 |
5.2.1 加强政府公信力和网络安全建设,提升公众信任 | 第58-59页 |
5.2.2 创新服务内容,提高政务APP的有用性 | 第59-61页 |
5.2.3 加强服务质量建设,提高政务APP的响应性 | 第61页 |
5.2.4 因地制宜,提高政务APP的兼容性 | 第61-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