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公司控制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7-24页 |
2.1 公司控制权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 公司控制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8-20页 |
2.2.1 公司控制权与控股权的关系 | 第18-19页 |
2.2.2 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关系 | 第19-20页 |
2.3 公司控制权的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2.3.1 公司契约理论 | 第20-21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3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2页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4页 |
3 我国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31页 |
3.1 公司控制权问题的现实表现—以宝万之争为例 | 第24-26页 |
3.1.1 宝万控制权之争介绍 | 第24-25页 |
3.1.2 宝万控制权之争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3.2 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31页 |
3.2.1 对创始股东保护力度不大 | 第26-27页 |
3.2.2 中小股东缺乏参与表决权 | 第27-28页 |
3.2.3 独立董事无法发挥作用 | 第28-29页 |
3.2.4 职业经理人权利不足 | 第29页 |
3.2.5 监事会监督职能缺失 | 第29-31页 |
4 国外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实践及启示 | 第31-35页 |
4.1 国外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实践 | 第31-33页 |
4.1.1 美国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 | 第31-32页 |
4.1.2 德国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 | 第32页 |
4.1.3 日本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 | 第32-33页 |
4.2 国外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制的启示 | 第33-35页 |
4.2.1 股东会中心主义的重新确立 | 第33页 |
4.2.2 注重完善高管层激励的策略 | 第33-34页 |
4.2.3 不断深化监管机制的创新 | 第34-35页 |
5 我国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35-42页 |
5.1 在《公司法》中增加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制的内容 | 第35-36页 |
5.1.1 赋予创始股东相应的控制权 | 第35-36页 |
5.1.2 明确规定保护中小股东参与权的内容 | 第36页 |
5.2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加强对公司控制权的相关规定 | 第36-39页 |
5.2.1 重新定位独立董事的地位 | 第36-37页 |
5.2.2 健全董事履职评价机制 | 第37-38页 |
5.2.3 完善事业合伙人制度 | 第38-39页 |
5.3 在监管机制建设中严格公司控制权的相关规定 | 第39-42页 |
5.3.1 合理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 第39页 |
5.3.2 加大对违规披露的处罚力度 | 第39-40页 |
5.3.3 建立公正透明的监事选举和激励机制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