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13-15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13页 |
1.3.2 研究设计 | 第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4.1 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外不同版本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3 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第2章 大陆与台湾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 第21-31页 |
2.1 大陆与台湾数学课程改革背景 | 第21页 |
2.2 台湾《普通高级中学必/选修科目“数学”科课程纲要》 | 第21-24页 |
2.2.1 必修科目 | 第22-24页 |
2.2.2 选修科目 | 第24页 |
2.3 大陆与台湾课程标准(纲要)异同点分析 | 第24-31页 |
2.3.1 大陆《标准》与台湾《纲要》框架结构异同点 | 第25-26页 |
2.3.2 大陆《标准》与台湾《纲要》课程基本理念异同点 | 第26-27页 |
2.3.3 大陆《标准》与台湾《纲要》课程目标异同点 | 第27-28页 |
2.3.4 大陆《标准》与台湾《纲要》必/选修课程内容标准异同点 | 第28-31页 |
第3章 大陆与台湾高中数学教科书知识点的比较 | 第31-41页 |
3.1 台湾教材多于大陆的数学知识点 | 第32-34页 |
3.2 大陆教材多于台湾的数学知识点 | 第34-41页 |
第4章 大陆与台湾近十年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 | 第41-58页 |
4.1 考试形式 | 第43页 |
4.2 题型及所占分值、题量分析 | 第43-47页 |
4.2.1 大陆与台湾“选择题”所占分值比重比较 | 第43-45页 |
4.2.2 大陆与台湾“填空题”所占分值比重比较 | 第45-46页 |
4.2.3 大陆与台湾“解答题”所占分值比重比较 | 第46页 |
4.2.4 大陆与台湾“题量”变化比较 | 第46-47页 |
4.3 考查知识模块所占分值分析 | 第47-50页 |
4.4 六大主干知识走向 | 第50-58页 |
4.4.1 模块一“函数与导数” | 第50-51页 |
4.4.2 模块二“三角” | 第51-52页 |
4.4.3 模块三“概率与统计” | 第52-53页 |
4.4.4 模块四“解析几何” | 第53-54页 |
4.4.5 模块五“数列与级数” | 第54页 |
4.4.6 模块六“立体几何” | 第54-55页 |
4.4.7“六大主干知识”分值比例 | 第55-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8页 |
5.1 结论 | 第58-65页 |
5.1.1 课程标准(纲要)层面 | 第58-59页 |
5.1.2 教材知识点层面 | 第59-60页 |
5.1.3 试卷题型及所占分值层面 | 第60-61页 |
5.1.4 试卷题量层面 | 第61页 |
5.1.5 试卷各知识模块所占分值层面 | 第61-65页 |
5.2 建议 | 第65-66页 |
5.2.1 大陆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可适当延拓 | 第65页 |
5.2.2 大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可并重 | 第65页 |
5.2.3 借鉴台湾的考试资讯模式 | 第65-66页 |
5.2.4 大陆试题在体现数学应用性可加强 | 第66页 |
5.2.5 大陆理科、文科可增大区分 | 第66页 |
5.3.值得注意的问题 | 第66-68页 |
结束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A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