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2早期冀东地区古环境变化特征与古人类活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1 孢粉重建古气候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2 炭屑恢复古环境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粒度恢复沉积环境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3 论文构想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2.1 冀东地区研究概况 | 第16页 |
2.2 爪村遗址剖面概况 | 第16-18页 |
3 数据与方法 | 第18-22页 |
3.1 样品数据来源 | 第18页 |
3.2 测年 | 第18-1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3.3.1 孢粉分析法 | 第19-20页 |
3.3.2 炭屑分析法 | 第20页 |
3.3.3 粒度分析法 | 第20-2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4.1 年代标尺建立 | 第22-23页 |
4.2 孢粉组合分析 | 第23-27页 |
4.2.1 孢粉鉴定种类组成 | 第23页 |
4.2.2 孢粉组合分析 | 第23-27页 |
4.3 炭屑浓度分析 | 第27-28页 |
4.4 粒度分析 | 第28-30页 |
5 讨论 | 第30-38页 |
5.1 冀东地区细石器文化存续期间环境变化特点 | 第30-31页 |
5.2 冀东地区细石器文化消失之后的环境变化特点 | 第31-33页 |
5.3 极端气候事件在冀东地区的表现 | 第33-35页 |
5.3.1 26.2 -25.5kyrBP冷事件 | 第34页 |
5.3.2 H2事件 | 第34-35页 |
5.4 冀东地区影响炭屑浓度的主要因素 | 第35-38页 |
6 结论 | 第38-39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