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背景下农村道德建设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其创新性 | 第16-18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3.2 创新性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道德概述 | 第18-24页 |
| 2.1 新农村建设概述 | 第18-20页 |
| 2.1.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 第18-19页 |
| 2.1.2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道德要求 | 第19-20页 |
| 2.2 农村道德概述 | 第20-24页 |
| 2.2.1 农村道德特点 | 第21-22页 |
| 2.2.2 农村道德及其变迁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农村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24-39页 |
| 3.1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 第24-27页 |
| 3.1.1 集体观念的淡薄 | 第24-26页 |
| 3.1.2 环保意识的缺失 | 第26-27页 |
| 3.2 生产活动中的道德问题 | 第27-29页 |
| 3.2.1 从业过度趋利 | 第27-28页 |
| 3.2.2 诚信思想淡薄 | 第28-29页 |
| 3.3 婚姻家庭中的道德问题 | 第29-34页 |
| 3.3.1 婚姻观念错位 | 第29-31页 |
| 3.3.2 慈孝观念缺失 | 第31-32页 |
| 3.3.3 攀比之风盛行 | 第32-33页 |
| 3.3.4 邻里关系紧张 | 第33-34页 |
| 3.4 农村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 3.4.1 农村社会变迁 | 第34-35页 |
| 3.4.2 道德教育薄弱 | 第35-36页 |
| 3.4.3 不良思想的影响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农村道德建设的思考 | 第39-53页 |
| 4.1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 第39-41页 |
| 4.1.1 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 第39-40页 |
| 4.1.2 推进精准扶贫 | 第40-41页 |
| 4.2 发挥村级组织的道德建设作用 | 第41-46页 |
| 4.2.1 完善村级党组织建设 | 第41-43页 |
| 4.2.2 发挥村委会的道德建设作用 | 第43-44页 |
| 4.2.3 动员农民参与农村道德建设 | 第44-46页 |
| 4.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 第46-50页 |
| 4.3.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第46-47页 |
| 4.3.2 完善农村文化设施 | 第47-48页 |
| 4.3.3 开展家风建设活动 | 第48-50页 |
| 4.4 发挥信息技术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 第50-53页 |
| 4.4.1 利用“互联网”推动道德建设 | 第50-51页 |
| 4.4.2 利用媒体促进道德建设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