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内涵和特征 | 第19-26页 |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内涵 | 第19-21页 |
1、城市社区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 第19页 |
2、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第19-20页 |
3、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 | 第20-21页 |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特征 | 第21-26页 |
1、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要素特征 | 第21-24页 |
2、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运行特征 | 第24-26页 |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研究基础 | 第26-33页 |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1、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 | 第26-27页 |
2、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7-28页 |
3、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第28-29页 |
4、社会运行机制理论 | 第29页 |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研究的现实基础 | 第29-33页 |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内在要求 | 第29-30页 |
2、新形势下提高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 第30-31页 |
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31页 |
4、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 第31-32页 |
5、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奠定了重要基础 | 第32-33页 |
三、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结构 | 第33-46页 |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33-39页 |
1、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 第33-34页 |
2、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 第34-35页 |
3、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5-37页 |
4、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 | 第37-38页 |
5、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 | 第38-39页 |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二级结构 | 第39-46页 |
1、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 | 第39-41页 |
2、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 | 第41-42页 |
3、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4、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机制 | 第43-44页 |
5、城市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 第44-46页 |
四、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运行过程 | 第46-59页 |
(一)机制运行的目标确立 | 第46-47页 |
1、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系统相承接 | 第46-47页 |
2、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相呼应 | 第47页 |
3、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适应 | 第47页 |
(二)机制运行的具体过程 | 第47-53页 |
1、动力机制的运行过程 | 第48-49页 |
2、整合机制的运行过程 | 第49-50页 |
3、激励机制的运行过程 | 第50-51页 |
4、控制机制的运行过程 | 第51-52页 |
5、保障机制的运行过程 | 第52-53页 |
(三)机制运行的实践路径 | 第53-59页 |
1、以社区治理创新为关键点增强渗透力 | 第54-55页 |
2、以社区文化活动为突破点增强吸引力 | 第55页 |
3、以社区公益服务为结合点增强感染力 | 第55-56页 |
4、以特色资源开发为切入点增强凝聚力 | 第56-57页 |
5、以传播载体建设为支撑点增强影响力 | 第57-59页 |
五、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良性运行的保障条件 | 第59-67页 |
(一)思想保障 | 第59-60页 |
1、充分认识社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第59-60页 |
2、充分认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渗透机制的重要性 | 第60页 |
(二)组织保障 | 第60-62页 |
1、健全组织体系 | 第61-62页 |
2、提高队伍素质 | 第62页 |
(三)环境保障 | 第62-64页 |
1、改善现实环境 | 第63页 |
2、优化虚拟环境 | 第63-64页 |
(四)法制保障 | 第64-67页 |
1、健全法律制度 | 第64-65页 |
2、强化依法运行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