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2.1 硅体高作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1.2.2 矿质营养元素与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3 微生物群落变化对植物抗病性的反馈作用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3-26页 |
2.2.1 施硅对黄瓜生长、枯萎病发病率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2 施硅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黄瓜植株枯萎病抗性的反馈作用 | 第24-25页 |
2.2.3 硅对尖孢镰刀菌和链霉菌DHV3-2 生长和尖孢镰刀菌产酸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6-32页 |
2.3.1 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2 黄瓜植株鲜重及干重的测定 | 第27页 |
2.3.3 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的测定 | 第27页 |
2.3.4 黄瓜根系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5 土样采集 | 第28页 |
2.3.6 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测定 | 第28-30页 |
2.3.7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8 土壤微生物Mi Seq测序 | 第31-32页 |
2.3.9 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产酸量的测定 | 第32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63页 |
3.1 不同施硅方式对黄瓜生长、枯萎病发病率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34-55页 |
3.1.1 不同施硅方式对黄瓜鲜重与干重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2 不同施硅方式对黄瓜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35页 |
3.1.3 不同施硅方式对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丰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4 不同施硅方式对土壤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5 不同施硅方式对土壤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37-39页 |
3.1.6 不同施硅方式对土壤假单胞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39页 |
3.1.7 不同施硅方式对土壤细菌与真菌菌群分布的影响 | 第39-55页 |
3.2 不同施硅方式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对黄瓜生长及枯萎病发病率的反馈作用 | 第55-58页 |
3.2.1 不同施硅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黄瓜鲜重及干重的影响 | 第55-56页 |
3.2.2 不同施硅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黄瓜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3.2.3 不同施硅处理的微生物对接种尖孢镰刀菌后黄瓜根系SOD, POD, PAL, β-1,3 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 硅对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和链霉菌DHV3-2 孢子数量和生长的影响 | 第58-63页 |
3.3.1 硅对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和链霉菌DHV3-2 孢子数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2 硅对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和链霉菌DHV3-2 生长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3 硅对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产镰刀菌酸量的影响 | 第60-63页 |
4 讨论 | 第63-68页 |
4.1 不同施硅方式对黄瓜生长和发病率的影响 | 第63页 |
4.2 施硅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对黄瓜枯萎病的反馈作用 | 第63-66页 |
4.2.1 施硅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结构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2 不同施硅方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3 施硅改变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黄瓜幼苗生长和枯萎病的反馈作用 | 第65-66页 |
4.3 硅对尖孢镰刀菌和链霉菌DHV3-2 生长及尖孢镰刀菌产酸量的影响 | 第66-68页 |
4.3.1 硅对尖孢镰刀菌和链霉菌DHV3-2 生长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2 硅对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产酸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5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