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不同交通状态的交通控制小区动态划分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内外交通控制小区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外交通关联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交通控制小区划分的基础 | 第19-26页 |
2.1 交通控制小区的定义 | 第19页 |
2.2 交通控制小区划分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2.2.1 道路等级 | 第19-20页 |
2.2.2 道路网络拓扑结构 | 第20页 |
2.2.3 交通的动态特性 | 第20-22页 |
2.3 交通控制小区划分的一般方法 | 第22-23页 |
2.3.1 小区静态划分方法 | 第22-23页 |
2.3.2 小区动态划分方法 | 第23页 |
2.4 路网表达 | 第23-25页 |
2.4.1 路网定义 | 第23-24页 |
2.4.2 节点的度和边的权重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相邻交叉口交通关联度模型研究 | 第26-37页 |
3.1 道路交通状态 | 第26-28页 |
3.1.1 道路交通状态的分类与特征 | 第26-27页 |
3.1.2 交通状态判别参数 | 第27-28页 |
3.2 关联度模型建模 | 第28-32页 |
3.3 模型验证 | 第32-36页 |
3.3.1 仿真建模 | 第32页 |
3.3.2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交通控制小区自动划分方法研究 | 第37-53页 |
4.1 交通控制小区谱聚类划分分析 | 第37-43页 |
4.1.1 谱聚类划分准则 | 第37-39页 |
4.1.2 谱聚类划分方法分类 | 第39-42页 |
4.1.3 谱聚类划分方法在小区划分中的应用分析 | 第42-43页 |
4.2 交通控制小区多路谱聚类自动划分方法 | 第43-48页 |
4.2.1 小区初始聚类中心的确定方法 | 第43-45页 |
4.2.2 小区多路谱聚类自动划分方法建立 | 第45-48页 |
4.2.3 小区多路谱聚类自动划分方法求解 | 第48页 |
4.3 交通控制小区划分质量评价指标 | 第48-52页 |
4.3.1 小区关联紧密度 | 第48-49页 |
4.3.2 小区关联损失度 | 第49-50页 |
4.3.3 关键路段连续度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交通控制小区动态调整方法研究 | 第53-62页 |
5.1 概述 | 第53页 |
5.2 交通控制小区动态调整方法 | 第53-54页 |
5.3 交通控制小区微调研究 | 第54-58页 |
5.3.1 节点从属度与小区关联紧密度增益 | 第55-56页 |
5.3.2 交通控制小区微调条件 | 第56-57页 |
5.3.3 交通控制小区微调方法 | 第57-58页 |
5.4 交通控制小区合并研究 | 第58-59页 |
5.4.1 交通控制小区合并条件 | 第58-59页 |
5.4.2 交通控制小区合并方法 | 第59页 |
5.5 交通控制小区分割研究 | 第59-61页 |
5.5.1 交通控制小区分割条件 | 第59-60页 |
5.5.2 交通控制小区分割方法 | 第60-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62-87页 |
6.1 义乌市主城区局部路网现状 | 第62-67页 |
6.1.1 研究区域道路现状 | 第62-64页 |
6.1.2 研究区域交叉口现状 | 第64-67页 |
6.2 建立仿真路网 | 第67-68页 |
6.3 交通控制小区分析与评价 | 第68-86页 |
6.3.1 初始交通控制小区划分 | 第68-78页 |
6.3.2 基于初始交通控制小区的动态调整 | 第78-8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8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件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