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东江产业转移园 | 第13页 |
1.1.2 东江重金属污染情况 | 第13-14页 |
1.2 EDTA络合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16页 |
1.2.1 EDTA络合废水的来源 | 第14页 |
1.2.2 EDTA络合废水的性质 | 第14-15页 |
1.2.3 EDTA络合废水的危害 | 第15-16页 |
1.3 EDTA络合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3.1 吸附法与离子交换法 | 第17页 |
1.3.2 化学沉淀法 | 第17-18页 |
1.3.3 光催化法 | 第18-19页 |
1.3.4 电化学法 | 第19-20页 |
1.3.5 微电解法 | 第20-21页 |
1.3.6 芬顿氧化法 | 第21-22页 |
1.3.7 处理技术的对比分析 | 第22-23页 |
1.4 铁碳微电解耦合芬顿工艺处理EDTA络合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4.1 微电解耦合芬顿的原理 | 第23页 |
1.4.2 微电解耦合芬顿的方式 | 第23-24页 |
1.4.3 微电解耦合芬顿处理EDTA络合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4 微电解耦合芬顿处理EDTA络合废水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1.5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5-26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4 技术路线图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5页 |
2.1 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铁屑及活性炭预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2.2.2 模拟废水的配制方法 | 第30页 |
2.2.3 实验装置及其操作运行 | 第30-31页 |
2.2.4 单因素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2.5 IEF处理Cu-EDTA和Ni-EDTA混合废水实验方法 | 第32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2.3.1 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2.3.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铁碳微电解耦合芬顿处理Cu-EDTA废水效能 | 第35-49页 |
3.1 主要影响因素及最适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5-43页 |
3.1.1 铁屑投加量 | 第35-36页 |
3.1.2 铁碳比 | 第36-37页 |
3.1.3 初始pH | 第37-40页 |
3.1.4 反应时间 | 第40-41页 |
3.1.5 双氧水的投加量 | 第41-42页 |
3.1.6 初始Cu-EDTA浓度 | 第42-43页 |
3.2 IEF工艺的优化调控策略 | 第43-47页 |
3.2.1 IE的调控策略 | 第43-45页 |
3.2.2 Fenton的调控策略 | 第45-46页 |
3.2.3 IEF的调控策略 | 第46-47页 |
3.3 工艺对比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铁碳微电解耦合芬顿处理Cu-EDTA和Ni-EDTA混合废水效能及动力学 | 第49-57页 |
4.1 IEF处理Cu-EDTA和Ni-EDTA混合废水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9-53页 |
4.1.1 初始pH的影响 | 第49-52页 |
4.1.2 双氧水投加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 动力学分析 | 第53-56页 |
4.2.1 重金属去除的动力学理论模型与分析 | 第53-54页 |
4.2.2 不同pH条件下的重金属去除动力学 | 第54-56页 |
4.2.3 不同H_2O_2投加量下的重金属去除动力学 | 第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铁碳微电解协同芬顿氧化降解EDTA络合废水的机理研究 | 第57-66页 |
5.1 微电解作用机理 | 第57-60页 |
5.1.1 置换作用 | 第57-58页 |
5.1.2 吸附共沉淀作用 | 第58-59页 |
5.1.3 活性态[H]和电附集作用 | 第59-60页 |
5.2 芬顿反应机理 | 第60-61页 |
5.3 EDTA降解途径 | 第61-64页 |
5.4 IEF处理EDTA络合废水作用机理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7页 |
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