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话语建构--以《人民日报》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对象第10页
        1.1.3 研究问题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 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话语分析”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公共危机传播”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样本选择与抽样方法第16-17页
        1.4.1 抽样方法——个案选取第16-17页
        1.4.2 样本抽样时间第17页
    1.5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17-18页
        1.5.2 案例研究法第18页
        1.5.3 文本分析法第18页
    1.6 研究创新点第18-19页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9-27页
    2.1 危机、公共危机与政府公共危机第19-23页
        2.1.1 危机定义、分类及管理与传播第19-21页
        2.1.2 公共危机内涵及特点第21-22页
        2.1.3 政府公共危机的内涵第22-23页
    2.2 费尔克拉夫与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第23-27页
        2.2.1 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第23-24页
        2.2.2 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框架第24-25页
        2.2.3 话语分析的现实意义第25-27页
3 《人民日报》公共危机事件传播中话语文本分析第27-40页
    3.1 2003 年——2015 年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案例回顾第27-32页
        案例一: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2003 年“非典”第27-28页
        案例二:自然灾害典型案例:2008 年“汶川地震”第28-29页
        案例三:社会安全事件典型案例:2014 年“3·01 昆明恐怖袭击”第29-30页
        案例四:事故灾难事件典型案例:2015 年“8·12 天津爆炸案”第30-32页
    3.2《人民日报》中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话语文本结构分析第32-40页
        3.2.1 2003 年“非典”事件的文本微观结构分析第32-36页
        3.2.2 文本宏观结构分析第36-40页
4 《人民日报》中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话语实践分析第40-52页
    4.1 2008 年“汶川地震”事件的话语视角分析第40-44页
        4.1.1 话语建构的认知视角——灾难救援第40-42页
        4.1.2 话语建构的叙事视角——“客观式”呈现第42-44页
    4.2 话语角色分析第44-47页
        4.2.1 媒体——报道主体与控制者第45-46页
        4.2.2 政府——危机应对者与救援者第46页
        4.2.3 民众——“话语失声者”第46-47页
    4.3 话语建构功能分析第47-50页
        4.3.1 媒体与政府:两种权力的合作第48页
        4.3.2 媒体与民众:两个舆论场的博弈第48-49页
        4.3.3 话语分配的分析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5 《人民日报》中公共危机传播中的社会实践分析第52-57页
    5.1 “3·01 昆明恐怖袭击案”与“8·12 天津爆炸案”中权力与意识形态关系分析第52-54页
        5.1.1 权力与意识形态的渗透第52-54页
    5.2 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共谋”第54-57页
        5.2.1 话语对权力、意识形态的重建第54-55页
        5.2.2 话语对权力失责的“帮忙”第55页
        5.2.3 隐喻的方式对权力的监督第55-57页
6 《人民日报》公共危机传播中的问题及相关策略第57-65页
    6.1 《人民日报》公共危机传播中的问题第57-59页
        6.1.1 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话语失衡第57-58页
        6.1.2 舆论场域中的政府失声第58-59页
        6.1.3 民众话语权在危机传播中的“缺失”第59页
    6.2 提高公共危机传播效力的相关策略第59-63页
        6.2.1 媒体:专业主义意识为先,多样化手段实现平衡报道第60-61页
        6.2.2 政府:以“疏”代“堵”,用话语重建自己的权力第61-62页
        6.2.3 民众:强化自身知情权意识,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利第62-63页
    6.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7 结语第65-67页
    7.1 研究结论第65页
    7.2 研究局限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介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博用户类型及其行为的统计特征分析与建模
下一篇:仪式传播观视阈下的晚会变迁研究--以央视春晚和央视网络春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