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和缘起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关于春晚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网络晚会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关于仪式传播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其他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仪式传播观下传统电视晚会和网络晚会不同的表现形式 | 第15-25页 |
2.1 仪式 | 第15-17页 |
2.1.1 信仰是仪式活动的内在支持 | 第16页 |
2.1.2 仪式活动是一种狂欢抑或狂热的情绪表达 | 第16页 |
2.1.3 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 第16-17页 |
2.2 仪式的传播观 | 第17-18页 |
2.2.1 仪式的传播观:强调方式和手段 | 第17页 |
2.2.2 央视春晚:传播主流价值观 | 第17-18页 |
2.2.3 央视网络春晚:传播草根阶层价值观 | 第18页 |
2.3 媒介仪式 | 第18-19页 |
2.3.1 媒介仪式的内涵 | 第18-19页 |
2.3.2 媒介仪式:央视春晚和央视网络春晚 | 第19页 |
2.4 电视晚会与网络晚会的演变历程 | 第19-25页 |
2.4.1 电视晚会的发展历程 | 第19-25页 |
2.4.2 网络晚会的发展历程 | 第25页 |
3.媒介仪式:央视春晚和央视网络春晚传播的差异化 | 第25-45页 |
3.1 仪式的神圣性与狂欢性的差异 | 第26-35页 |
3.1.1 文化意蕴与草根性 | 第26-30页 |
3.1.2 单一主题与多主题 | 第30-31页 |
3.1.3 家国情怀与紧跟时尚 | 第31-34页 |
3.1.4 舞台仪式庄重性与互动性 | 第34-35页 |
3.2 表演仪式的差异 | 第35-40页 |
3.2.1 传统歌舞小品 | 第37-39页 |
3.2.2 游戏互动 | 第39-40页 |
3.3 仪式目的的差异 | 第40-41页 |
3.3.1 文化性差异 | 第40-41页 |
3.3.2 受众差异 | 第41页 |
3.4 仪式背后所体现价值观的差异 | 第41-43页 |
3.4.1 家国情怀 | 第41-42页 |
3.4.2 个体需求 | 第42-43页 |
3.5 实例分析 | 第43-45页 |
4.电视晚会与网络晚会差异化背后的原因探究 | 第45-52页 |
4.1 媒介变迁促成晚会变迁 | 第45-47页 |
4.1.1 媒介变迁 | 第45-46页 |
4.1.2 晚会变迁 | 第46-47页 |
4.2“仪式化”话语权的转变 | 第47-48页 |
4.2.1 主流力量向草根阶层的靠拢 | 第47页 |
4.2.2 网络文化呼唤主流力量的肯定 | 第47-48页 |
4.3 仪式目的转变 | 第48-50页 |
4.3.1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手段 | 第48-49页 |
4.3.2 娱乐的泛化 | 第49-50页 |
4.4 仪式背后价值观的转变 | 第50-52页 |
4.4.1 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主流价值观 | 第50-51页 |
4.4.2 传播草根阶层的全民狂欢价值观 | 第51-52页 |
5.仪式观视阈下晚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 第52-59页 |
5.1 融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主旋律于无形中 | 第52-53页 |
5.1.1 生硬到无形的转变 | 第52-53页 |
5.1.2 潜移默化影响受众 | 第53页 |
5.2 改变话语策略 | 第53-54页 |
5.2.1 局部创新:话语策略 | 第53-54页 |
5.2.2 消除受众抵触情绪 | 第54页 |
5.3 内容与舞台设计更具仪式性 | 第54-56页 |
5.3.1 节目内容:侧重植入价值观 | 第54-55页 |
5.3.2 舞台设计:增强互动性 | 第55-56页 |
5.4 文化性与商业性更加凸显 | 第56-59页 |
5.4.1 文化性:提升晚会的文化内涵 | 第56-57页 |
5.4.2 商业性:迎合受众的兴趣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