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英文縮略词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病例研究 | 第16-80页 |
前言 | 第16-20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一般资料 | 第20页 |
·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 | 第20-25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0-21页 |
·西医(WHO)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体重指数(BMI)与肥胖度 | 第22-23页 |
·腰围 | 第23-24页 |
·腰臀比 | 第24页 |
·体脂肪率 | 第24-25页 |
·疗程 | 第25页 |
2. 疗效观察 | 第25-28页 |
·主要观察指标 | 第25页 |
·重点观察指标 | 第25页 |
·质量观察指标 | 第25页 |
·疗效观察要求 | 第25-26页 |
·研究操作方式 | 第26-28页 |
·测量腰围 | 第26页 |
·测量腰臀围之比例 | 第26页 |
·肥胖指数之测定 | 第26-27页 |
·肥胖度的测定 | 第27页 |
·针刺穴位之选择与调控 | 第27-28页 |
3. 指标观察与疗效标准 | 第28-30页 |
·观察指标 | 第28-29页 |
·疗效标准 | 第29页 |
·单纯性肥胖疗效标准定 | 第29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第29页 |
·近期疗效评价 | 第29-30页 |
4.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0页 |
·纳入标准 | 第30页 |
·排除标准 | 第30页 |
5. 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治疗方法 | 第32页 |
·基本主穴 | 第32页 |
·随证配穴治疗 | 第32页 |
·辨证论治取穴 | 第32-34页 |
·胃肠实热 | 第32-33页 |
·脾虚湿盛 | 第33页 |
·肝郁气滞 | 第33页 |
·气虚血瘀 | 第33-34页 |
·针刺方法 | 第34页 |
·针灸治疗 | 第34页 |
·治疗方式 | 第34-35页 |
6. 记录内容 | 第35页 |
·M.S.EXCEL数据库(DATABASE) | 第35页 |
7.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35页 |
8. 研究结果 | 第35-38页 |
9. 治疗前基础数据与研究结果及其相关性分析 | 第38-69页 |
·治疗前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 第38-53页 |
·性别、年龄比较 | 第38-40页 |
·身高、体重比较 | 第40-42页 |
·教育程度比较 | 第42-43页 |
·病情、疗程比较 | 第43-45页 |
·肥胖病四个证型比较 | 第45-46页 |
·四种证型肥胖病患者的BMI比较 | 第46-47页 |
·有家族遗传史与尝试减肥比较 | 第47-49页 |
·婚姻状况与健康状况比较 | 第49-51页 |
·喝酒状况与吸咽状况比较 | 第51-53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3-64页 |
·肥胖病的用穴统计分析 | 第53-55页 |
·肥胖患者不同证型在经络的选取分析 | 第55-56页 |
·胃肠实热型肥胖的疗效指标分析 | 第56-57页 |
·脾虚湿盛型肥胖的疗效指标分析 | 第57-58页 |
·肝郁气滞型肥胖的疗效指标分 | 第58-59页 |
·气虚血瘀型肥胖的疗效指标分析 | 第59-60页 |
·三个疗程治疗后疗效频数分布比较 | 第60-61页 |
·体重与体重指数BMI分析 | 第61-62页 |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病BMI疗效观察 | 第62-63页 |
·肥胖患者不同证型的疗效分析 | 第63-64页 |
·男女肥胖病患者在年龄、病程和病情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7页 |
·男女各证型肥胖病患者年龄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5页 |
·男女各证型组患者病情的轻中重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男女各证型组患者疗程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67页 |
·男女各证型的体重指数(BMI)与有饮酒和吸咽的相关性分析 | 第67-69页 |
·男女各证型患者与有饮酒者的相关性分析 | 第67-68页 |
·男女各证型患者与有吸咽者的相关性分析 | 第68-69页 |
10. 讨论 | 第69-72页 |
11. 体会 | 第72-73页 |
12.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80-152页 |
综述一 传统中医学对于肥胖病的认识 | 第80-94页 |
1. 中医学对肥胖病研究的历史概况 | 第80-82页 |
·秦汉时期 | 第80页 |
·唐宋时期 | 第80-81页 |
·金元时期 | 第81页 |
·明清时期 | 第81-82页 |
2. 历代医家治疗肥胖的方剂 | 第82-84页 |
·秦汉时期 | 第82-83页 |
·唐宋时期 | 第83页 |
·明清时期 | 第83-84页 |
3. 传统中医治疗肥胖病常用方剂 | 第84-86页 |
4. 传统中医学对有关针灸减肥的记载 | 第86-88页 |
5. 中医学关于肥胖病因病机的论述 | 第88-93页 |
·从中医观点归纳肥胖病因病机 | 第88-93页 |
·饮食不节 | 第88页 |
·先天禀赋的体质 | 第88-89页 |
·作息、运动与年龄 | 第89页 |
·肥胖人多痰浊水湿 | 第89页 |
·七情所伤 | 第89页 |
·受年龄因素影响 | 第89-90页 |
·地理区域因素 | 第90页 |
·劳逸失常因素 | 第90页 |
·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 | 第90-93页 |
参考书目 | 第93-94页 |
综述二 现代针灸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 第94-103页 |
1. 现代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 第94-96页 |
2. 肥胖症的针刺治疗机理 | 第96-97页 |
3. 肥胖症的针刺治疗方式 | 第97页 |
4. 针灸治疗肥胖的理论依据 | 第97-101页 |
·针灸治疗肥胖病的机理研究 | 第97-99页 |
·对调整神经系统作用 | 第97-98页 |
·对代谢及内分泌调整作用 | 第98页 |
·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 第98-99页 |
·对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99页 |
·穴位研究 | 第99-100页 |
·针刺手法 | 第100-101页 |
5. 组穴依据及选穴意义 | 第101-103页 |
·组穴依据 | 第101页 |
·穴位组成及意义 | 第101-103页 |
综述三 肥胖病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103-125页 |
1.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研究进展 | 第103-121页 |
·体针疗法 | 第103-104页 |
·针刺的综合治疗法 | 第104-108页 |
·推拿疗法 | 第108-110页 |
·常规推拿法 | 第108页 |
·经络推拿法 | 第108页 |
·体针配合推拿疗法 | 第108-109页 |
·电针结合推拿法 | 第109-110页 |
·灸法 | 第110页 |
·电针治疗法 | 第110-111页 |
·单纯电针疗法 | 第110-111页 |
·电针结合穴位埋线疗 | 第111页 |
·单纯耳穴贴压 | 第111-116页 |
·耳穴贴压配合体 | 第113-115页 |
·耳穴贴压与电针结 | 第115-116页 |
·头体针结合疗法 | 第116页 |
·穴位埋线埋针法 | 第116-118页 |
·埋线疗 | 第116-117页 |
·埋针疗 | 第117-118页 |
·电针与穴位埋线结 | 第118页 |
·其他治疗法 | 第118-121页 |
·加走罐闪罐治疗 | 第118-119页 |
·电针与火罐结合 | 第119页 |
·贴压磁珠疗法 | 第119-120页 |
·芒针法 | 第120页 |
·穴位照射 | 第120-121页 |
·腕踝针 | 第121页 |
2. 针刺穴位对体重的影响及其减肥机制分析 | 第121-122页 |
3. 针刺治疗肥胖病实验研究进展 | 第122-125页 |
·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调整作用 | 第122-123页 |
·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整作用 | 第123-124页 |
·对物质代谢改善的影响 | 第124页 |
·对某一类基因影响的表达 | 第124-125页 |
综述四 现代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及研究进 | 第125-137页 |
1. 现代医学对于肥胖症 | 第125页 |
2. 现代医学对于肥胖病因的研究 | 第125-128页 |
·肥胖症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基因 | 第126-127页 |
·中枢神经系统对食欲的调节 | 第127-128页 |
·内分泌系统 | 第128页 |
·营养因素的影响 | 第128页 |
3. 单纯性肥胖病的现代研究 | 第128-132页 |
·肥胖具有遗传性因素 | 第129-130页 |
·瘦素(Leptin,LP)对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 | 第130页 |
·基因突变导致肥胖 | 第130页 |
·座生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 in Obesity)的因素 | 第130-131页 |
·生活的习惯,膳食的结构,以及环境的因素 | 第131页 |
·内分泌与神经因素 | 第131-132页 |
·复杂心理的因素 | 第132页 |
4. 单纯性肥胖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第132-137页 |
·药物治疗法 | 第132-134页 |
·中枢性减肥药--抑制食欲剂 | 第132-133页 |
·脂酶抑制剂-奥利司他 | 第133页 |
·减肥药如神经肽NPY受体拮抗剂与消脂素(Leptin) | 第133-134页 |
·低热能饮食的疗法 | 第134页 |
·体育运动的治疗法 | 第134-135页 |
·外科手术的治疗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2页 |
附录 | 第152-158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个人简介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