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内科论文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目录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英文缩略语表第12-13页
第一部分 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第13-67页
 前言第13-16页
 1. 临床资料第16页
   ·一般资料第16页
 2. 中医诊断标准第16-21页
   ·中医诊断、级量和评价与疗效评定标准等第16-17页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第16-17页
     ·中医诊断要点第17页
     ·疾病分期标准第17页
   ·病情级量评价标准第17-19页
     ·症状分级量化的评价标准第17页
     ·中风病病情轻重诊断标准第17页
     ·肢体运动功障障碍程度的评价标准第17-18页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的依据第18页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标准第18-19页
   ·中风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第19-20页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第19页
     ·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第19页
     ·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第19-20页
     ·中风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第20页
   ·纳入标准第20页
   ·排除标准第20-21页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第21页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第21页
     ·中止试验标准第21页
 3. 研究方法第21-24页
 4. 统计学处理第24页
 5. 结果第24-54页
   ·风痰瘀阻证针灸治疗前临床资料分析第24-27页
     ·66例风痰瘀阻证中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比较第24-25页
     ·66例风痰瘀阻证中风患者的性别与病情轻重比较第25-26页
     ·66例风痰瘀阻证中风患者的年龄与病情轻重比较第26-27页
   ·风痰瘀阻证针灸治疗后临床症状分析第27-39页
     ·临床症状与疗程的比较计第27-28页
     ·疗程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第28-29页
     ·疗程、性别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第29-30页
     ·疗程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级比较第30-31页
     ·风痰瘀阻证上下肢治疗前后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积分平均值的比较第31-33页
     ·气虚血瘀证上肢治疗前后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积分平均值的比较第33-34页
     ·疗程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比较第34-35页
     ·疗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第35-36页
     ·风痰瘀阻证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平均值比较第36-37页
     ·疗程与功能缺损治愈率比较第37-38页
     ·疗程、性别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第38-39页
   ·气虚血瘀证中风针灸治疗前的临床资料分析第39-42页
     ·140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比较第39-40页
     ·140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的性别与病情轻重比较第40-41页
     ·140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的年龄与病情轻重比较第41-42页
   ·气虚血瘀证中风针灸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分析第42-54页
     ·临床症状与疗程比较第42-43页
     ·疗程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第43-44页
     ·疗程、性别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第44-45页
     ·疗程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级比较第45-46页
     ·气虚血瘀证上下肢治疗前后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积分平均值的比较第46-48页
     ·气虚血瘀证上肢治疗前后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积分平均值的比较第48-49页
     ·疗程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比较第49-50页
     ·疗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第50-51页
     ·气虚血瘀证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平均值比较第51-52页
     ·疗程与功能缺损治愈率比较第52-53页
     ·疗程、性别与临床症状治愈率比较第53-54页
 临床研究探讨与体会第54-61页
 结语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第63-67页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探讨第67-115页
 综述一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概念、病名及病位的文献综述第67-75页
  1.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第67-68页
  2.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认识的概述第68-70页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概念第68-69页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临床症状的概述第69页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概念第69-70页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症状的概述第69-70页
  3.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位的各种不同认识的概述第70-75页
   ·传统中医学对脑的概述第70页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主要病位在脑的概述第70页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主要病位在脑络的概述第70-72页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主要病位在经络和脏腑的概述第72页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主要病位在心的概述第72-73页
   ·传统中医学对脑与生理病理关系的概述第73页
   ·传统中医学对脑与胃肠关系的概述第73-74页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与肝关系的概述第74-75页
 综述二 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文献综述第75-85页
  1. 探讨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因病机的文献综述第75-83页
   ·唐宋前的“外风”论第76-77页
   ·唐宋后的“内风”论第77-82页
   ·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第82-83页
  2. 探讨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辨证分型的文献综述第83-85页
 综述三 传统中医学对中风治疗的文献综述第85-91页
  1. 探讨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按阶段与证型制定治则的概述第85-86页
   ·中风急性期的治则第85页
   ·中风先兆期或急性期的治则第85页
   ·中风实证的治则第85页
   ·中风邪中经络的治则第85页
   ·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原则第85-86页
   ·对中风后遗症的治则第86页
  2. 探讨传统中医学对中风分期的治疗概述第86-89页
   ·中风先兆症状防治第86-87页
   ·中风初发时的治疗第87-88页
   ·中风极盛之时的治疗第88-89页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第89页
  3. 传统中医对中风选经用穴概要第89-91页
   ·于中风卒厥、人事不知选穴治疗的文献第89页
   ·关于中风偏瘫选穴治疗的文献第89-90页
   ·关于中风失语、口眼歪斜选穴治疗的文献第90-91页
 综述四 现代中医对中风选经用穴概况第91-101页
  1. 关于“气虚血瘀”的认识和现代研究近况第91页
  2. 临床应用第91-96页
   ·体针第92-96页
     ·循经取穴第92-93页
     ·分期治疗方法第93-94页
     ·固定取穴第94页
     ·醒脑开窍第94-95页
     ·择时取穴第95-96页
  3. 头针疗法第96-97页
  4. 芒针疗法第97页
  5. 井穴疗法第97-98页
  6. 综合疗法第98-99页
  7. 针刺头颈部穴位第99页
  8. 其它疗法第99-101页
 综述五 西医学对中风病观点文献综述的理论研究与探讨第101-108页
  1. 西医学对中风的认识第101-108页
   ·西医学对中风病的医学观点第101页
   ·西医学对中风病理分型的认识第101-102页
   ·西医学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02-103页
   ·西医影像学对中风病的检验依据第103-104页
   ·西医学中风神经损伤机制的现代研究概况第104-108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第108-115页
附录1 中风症状分级量化表第115-116页
附录2 中风病情轻重诊断标准表第116-117页
附录3-1至3-4 简式Fugl-Meyer运动障碍评定表第117-121页
附录5-1至5-2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第121-122页
附录6 中风后遗症病残程度评分表第122-125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个人简介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灸治疗肥胖病临床回顾性研究
下一篇:针刺安全理论探源及框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