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一、当今社会高技能人才缺失现状 | 第11页 |
二、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基础 | 第11-12页 |
三、工匠型人才培养是职业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一、教育供给相关的研究 | 第14-17页 |
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三、工匠型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 | 第20-2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一、工匠型人才 | 第22-23页 |
二、教育供给 | 第23页 |
三、工匠型人才供给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职业学校工匠型人才供给的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第一节 人才分类理论 | 第24-26页 |
一、人才分类理论的观点 | 第24-25页 |
二、人才分类理论对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理论 | 第26-29页 |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观点 | 第26-27页 |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27-29页 |
第三节 供给理论 | 第29-33页 |
一、供给理论的内涵与观点 | 第29-31页 |
二、供给理论与工匠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职业学校工匠型人才供给现状调查 | 第33-51页 |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 第33-35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33-34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34页 |
三、问卷设计 | 第34-35页 |
四、调查过程 | 第35页 |
第二节 职业学校工匠型人才供给调查结果 | 第35-45页 |
一、关于工匠型人才认识的情况 | 第35-38页 |
二、关于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情况 | 第38-41页 |
三、关于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 第41-45页 |
第三节 企业对工匠型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 第45-47页 |
一、访谈提纲编制 | 第45页 |
二、访谈对象与过程 | 第45-46页 |
三、访谈结果 | 第46-47页 |
第四节 职业学校工匠型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47-51页 |
一、供给力度不强,实施积极性不高 | 第47-48页 |
二、认识不到位,供给生态环境受限 | 第48页 |
三、供给条件欠成熟,供给效率低下 | 第48-49页 |
四、供需错位,供给结构不平衡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提高职业学校工匠型人才有效供给的对策 | 第51-72页 |
第一节 加大工匠型人才供给力度 | 第51-58页 |
一、做好工匠型人才培养规划 | 第51-53页 |
二、健全工匠型人才培养制度 | 第53-55页 |
三、提高工匠型人才培养质量 | 第55-57页 |
四、深化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宣传工作 | 第57-58页 |
第二节 优化工匠型人才供给的生态环境 | 第58-65页 |
一、加强引导,改善社会大环境 | 第59-61页 |
二、精心设计,营造学校小环境 | 第61-63页 |
三、转变观念,更新个人内环境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完善工匠型人才供给条件 | 第65-67页 |
一、经费保障 | 第65-66页 |
二、师资条件 | 第66-67页 |
三、实训平台 | 第67页 |
第四节 改善工匠型人才供给结构 | 第67-72页 |
一、做好人才需求预测 | 第67-69页 |
二、适当调整专业结构 | 第69-70页 |
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一 | 第80-83页 |
附录二 | 第83-86页 |
附录三 | 第86-88页 |
附录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