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1.2.1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3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2.1 关于监管质量重要性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2 关于出口产品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3 关于出口产品质量差异研究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3.1 关于质量差异客观存在的证明 | 第20页 |
2.3.2 关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在全球贸易中水平的测算 | 第20页 |
2.3.3 关于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水平变化的测算 | 第20-21页 |
2.4 关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对策的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4.1 强调通过标准的竞争来提升 | 第21-22页 |
2.4.2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 第22页 |
2.4.3 选择性地进行国际合作 | 第22-23页 |
2.5 关于出口产品质量监管的文献综述 | 第23-25页 |
3 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战略的理论阐述 | 第25-37页 |
3.1 “质量监管”与“监管质量”的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3.1.1 优化质量安全监管 | 第26页 |
3.1.2 深化质量安全服务 | 第26页 |
3.1.3 强化质量安全共治 | 第26-27页 |
3.2 “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 | 第27-30页 |
3.2.1 质量安全的内涵 | 第27-28页 |
3.2.2 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 | 第28-30页 |
3.3 提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战略的意义 | 第30-37页 |
3.3.1 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第30-34页 |
3.3.2 有助于防范安全威胁 | 第34-35页 |
3.3.3 符合质量发展规律 | 第35-37页 |
4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挑战 | 第37-53页 |
4.1 建国后我国质量发展目标不断提升 | 第37-38页 |
4.2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体系不断完善 | 第38-40页 |
4.2.1 机构升格 | 第38页 |
4.2.2 法制健全 | 第38-39页 |
4.2.3 部门整合 | 第39页 |
4.2.4 分类管理 | 第39-40页 |
4.3 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 第40-46页 |
4.3.1 产品质量总体向好 | 第41-44页 |
4.3.2 贸易壁垒影响加剧 | 第44-45页 |
4.3.3 安全外溢效应凸显 | 第45-46页 |
4.4 现阶段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不足与挑战 | 第46-53页 |
4.4.1 检验检疫宏观监管模式急需重构 | 第46-47页 |
4.4.2 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尚未形成共识 | 第47-48页 |
4.4.3 跨部门跨行业合作监管机制亟待健全 | 第48-53页 |
5 国内外出口产品质量监管经验启示 | 第53-72页 |
5.1 发达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及比较借鉴 | 第53-60页 |
5.1.1 发达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监管模式 | 第53-56页 |
5.1.2 质量监管具体做法总结 | 第56-59页 |
5.1.3 发达国家质量监管经验借鉴 | 第59-60页 |
5.2 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反思 | 第60-62页 |
5.2.1 俄罗斯的反思 | 第60-61页 |
5.2.2 中国的反思 | 第61页 |
5.2.3 巴西的反思 | 第61-62页 |
5.2.4 反思总结 | 第62页 |
5.3 我国沿海直属局质量监管改革实践 | 第62-72页 |
5.3.1 上海的探索 | 第62-64页 |
5.3.2 深圳的探索 | 第64-67页 |
5.3.3 宁波的探索 | 第67-69页 |
5.3.4 沿海直属局监管改革的成绩与不足 | 第69-72页 |
6 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总体战略构建 | 第72-89页 |
6.1 监管质量提升的目标愿景 | 第72-75页 |
6.1.1 控制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 第72-73页 |
6.1.2 营造合理的质量发展环境 | 第73页 |
6.1.3 构建民族性的质量文化 | 第73-74页 |
6.1.4 形成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 | 第74-75页 |
6.2 质量安全监管的总体战略构建 | 第75-89页 |
6.2.1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 第76-78页 |
6.2.2 制定《质量安全纲要》 | 第78-79页 |
6.2.3 建立质量安全监管委员会 | 第79-81页 |
6.2.4 构建新型监管路径 | 第81-84页 |
6.2.5 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 第84-8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结论 | 第89-90页 |
7.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