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体验式旅游模式的浙东传统乡村建筑及构筑物适应性研究--以东钱湖陶公村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前言第12-13页
    1.2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第13-17页
        1.2.1 传统乡村及其建筑面临的问题第13-14页
        1.2.2 传统乡村的旅游模式第14-15页
        1.2.3 体验式旅游模式面临的问题第15页
        1.2.4 浙东乡村落发展现状第15-16页
        1.2.5 传统乡村问题的原因初探第16-17页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7页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框架第20-21页
    1.6 研究意义第21-22页
第2章 传统乡村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综述第22-30页
    2.1 传统乡村问题的研究第22-24页
        2.1.1 传统乡村问题的历史沿革第22-23页
        2.1.2 传统乡村发展的新形势与问题第23页
        2.1.3 传统乡村保护发展的新任务第23-24页
    2.2 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第24-26页
        2.2.1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第24-25页
        2.2.2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第25-26页
    2.3 有关传统乡村影响因素的现有研究第26-28页
        2.3.1 乡村人口问题第26页
        2.3.2 乡村传统文化第26-27页
        2.3.3 乡村经济与产业转型第27页
        2.3.4 建筑空间保护与更新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浙东传统乡村建筑及构筑物适应性研究的理论方法研究第30-38页
    3.1 浙东概况第30-32页
        3.1.1 地理环境第30页
        3.1.2 文化习俗第30-31页
        3.1.3 生产活动第31-32页
    3.2 建筑及构筑物适应性研究的基本原则第32-36页
        3.2.1 总则第33页
        3.2.2 地方性第33-34页
        3.2.3 发展性第34-35页
        3.2.4 参与性第35页
        3.2.5 新与旧的协调第35-36页
    3.3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浙东传统乡村建筑及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第38-52页
    4.1 浙东传统乡村建筑及特色空间类型第38-42页
    4.2 建筑及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的具体方法第42-46页
        4.2.1 浙东水乡平原的民居第42-43页
        4.2.2 浙东水乡平原的宗祠第43-44页
        4.2.3 浙东水乡平原的特色空间——埠头第44-46页
    4.3 建筑及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案例分析第46-51页
        4.3.1 通过建筑改造满足现代化生活和体验式旅游的需要第46-49页
        4.3.2 通过建筑复原实现文化的传承第49-50页
        4.3.3 通过特色或废弃空间的开发利用带动经济发展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个案研究:东钱湖陶公村基于体验式旅游模式的建筑及构筑物的适应性研究第52-80页
    5.1 基本概况第52-56页
        5.1.1 地理位置第52-54页
        5.1.2 历史沿革第54页
        5.1.3 村形地貌第54-55页
        5.1.4 节事第55-56页
        5.1.5 产业资源与经济收入状况第56页
    5.2 村落现状第56-72页
        5.2.1 建筑现状分析第56-60页
        5.2.2 环境现状分析第60-70页
        5.2.3 交通现状分析第70-72页
    5.3 陶公村建筑及其构筑物适应性研究实例分析第72-78页
        5.3.1 民居适应性再利用第72-74页
        5.3.2 宗祠适应性再利用第74-77页
        5.3.3 公共空间适应性再利用第77-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6章 总结与反思第80-82页
    6.1 总结第80-81页
    6.2 反思与不足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连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塑造研究
下一篇:旅游背景下的鄂东山区乡村规划研究--以罗田县木瓜园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