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国外学生参与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2.1.3 国内学生参与的研究概况 | 第17页 |
2.1.4 现阶段学生参与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18-19页 |
2.2.2 行为主义心理学 | 第19-20页 |
2.2.3 建构主义 | 第20-21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1-28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22-24页 |
3.4 数据的编码及分析 | 第24-26页 |
3.4.1 数据的收集 | 第24页 |
3.4.2 学生参与类型编码 | 第24页 |
3.4.3 师生问答方式 | 第24-25页 |
3.4.4 学生回答类型 | 第25-26页 |
3.5 研究课型的框架 | 第26-28页 |
3.5.1 概念课教学环节的界定 | 第26页 |
3.5.2 概念课的框架分析 | 第26-27页 |
3.5.3 复习课教学环节的界定 | 第27-28页 |
3.5.4 复习课的框架分析 | 第28页 |
第4章 研究(一)专家型教师几何概念课学生参与特征案例分析与研究 | 第28-42页 |
4.1 几何图形及矩形概念课课堂学生参与情况 | 第28-34页 |
4.1.1 课堂学生参与类型情况 | 第30-32页 |
4.1.2 概念教学各环节学生应答情况 | 第32-33页 |
4.1.3 学生参与行为分类统计 | 第33-34页 |
4.2 几何图形及矩形概念课课堂学生参与特征分析 | 第34-39页 |
4.2.1 专家型教师针对概念课堂环节注重科学性时间划分 | 第34-36页 |
4.2.2 专家型课堂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应答情况有所不同 | 第36-37页 |
4.2.3《几何图形》中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独立回答次数较多 | 第37-38页 |
4.2.4《矩形》氛围民主,学生上台演示、提出质疑次数较多 | 第38-39页 |
4.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39-42页 |
4.3.1 注重学生应答类型及质量的分析并作出及时调整 | 第39页 |
4.3.2 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性和创新性回答,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 第39-41页 |
4.3.3 注重课堂内容的连贯以及新旧知识的迁移 | 第41-42页 |
4.3.4 注重学生创造思维,概念的灌输与概念应用相结合 | 第42页 |
第5章 研究(二)专家型教师代数概念课学生参与特征案例分析与研究 | 第42-55页 |
5.1 合并同类项代数及用字母表示数概念课课堂学生参与情况 | 第42-49页 |
5.1.1 课堂学生参与类型情况 | 第43-45页 |
5.1.2 概念教学各环节学生应答情况 | 第45-46页 |
5.1.3 学生参与行为分类统计 | 第46-49页 |
5.2 合并同类项代数及用字母表示数概念课课堂学生参与情况 | 第49-52页 |
5.2.1 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性回答和创新性回答方式 | 第49-50页 |
5.2.2 概念课堂各环节合理划分,注重概念探究及应用的比重 | 第50-51页 |
5.2.3 数学联结环节占总比重较少 | 第51-52页 |
5.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52-55页 |
5.3.1 针对概念的学习,注重学生思考与深化相结合 | 第52-53页 |
5.3.2 合理设置课堂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创造性参与 | 第53页 |
5.3.3 提高数学联结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 | 第53-54页 |
5.3.4 避免定势、程序化课堂,营造轻松民主和谐课堂氛围 | 第54-55页 |
第6章 研究(三)专家型教师代数复习课学生参与特征案例分析与研究 | 第55-69页 |
6.1 反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复习课课堂学生参与情况 | 第55-61页 |
6.1.1 课堂各阶段学生参与类型情况 | 第57-58页 |
6.1.2 概念教学各环节学生应答情况 | 第58-60页 |
6.1.3 学生参与行为分类统计 | 第60-61页 |
6.2 合并同类项代数及用字母表示数概念课课堂学生参与特征分析 | 第61-67页 |
6.2.1 复习课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性回答频率最多 | 第61-63页 |
6.2.2 科学性划分各教学环节,注重问题解决及练习环节 | 第63-65页 |
6.2.3 学生参与积极,独立回答教师提问次数较多 | 第65-67页 |
6.2.4 科学运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能力 | 第67页 |
6.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67-69页 |
6.3.1 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给予其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 | 第67-68页 |
6.3.2 合理选择课堂练习内容,保证学生能够积极高效完成 | 第68页 |
6.3.3 营造和谐民主课堂氛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 第68-69页 |
第7章 研究启示及建议 | 第69-72页 |
7.1 研究启示 | 第69-70页 |
7.1.1 依据课型特点,创设科学高效课程设计 | 第69页 |
7.1.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合理运用实践活动 | 第69页 |
7.1.3 运用新颖高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 第69-70页 |
7.1.4 营造轻松和谐课堂氛围,注重沟通交流 | 第70页 |
7.1.5 挖掘利用德育思想,塑造学生品德修养 | 第70页 |
7.2 对于新手教师及专家型教师的建议 | 第70-72页 |
7.2.1 老教师应多给予学生思考及发挥的空间 | 第70-71页 |
7.2.2 新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 第71-72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3页 |
8.1 总结 | 第72页 |
8.2 反思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1《几何图形》教学录像文字实录片段 | 第76-78页 |
附录2 《矩形》教学录像文字实录片段 | 第78-80页 |
附录3《几何图形》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人员情况统计表 | 第80-81页 |
附录4 《矩形》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人员情况统计表 | 第81-82页 |
附录5 《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片段 | 第82-84页 |
附录6 《反比例函数》教学各环节学生参与人员情况统计表 | 第84-85页 |
附录7 《一次函数》教学各环节学生参与人员情况统计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