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

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简介第14-16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6-40页
        1.3.1 PDTE性能分析方法第19-25页
        1.3.2 脉冲爆震燃烧室压力反传研究第25-35页
        1.3.3 PDTE部件匹配研究第35-40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40-43页
第二章 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设计点性能计算与分析第43-71页
    2.1 引言第43页
    2.2 理想热力循环性能分析第43-47页
    2.3 等效爆震室模型建立与验证第47-56页
        2.3.1 爆震室工作过程分析及爆震室等效模型建立第48-53页
        2.3.2 等效爆震室模型的对比与验证第53-56页
    2.4 脉冲爆震涡喷发动机设计点性能计算与分析第56-70页
        2.4.1 性能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7-65页
        2.4.2 脉冲爆震涡喷发动机设计点参数的选择第65-70页
    2.5 小结第70-71页
第三章 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非设计点性能计算与分析第71-85页
    3.1 引言第71页
    3.2 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通用特性计算方法第71-75页
    3.3 脉冲爆震涡喷发动机特性计算与对比分析第75-84页
        3.3.1 两种不同调节方法对比分析第76页
        3.3.2 脉冲爆震涡喷发动机速度特性、高度特性分析第76-80页
        3.3.3 通用特性计算方法与简化特性计算方法结果对比第80-82页
        3.3.4 脉冲爆震涡喷发动机与传统涡喷发动机特性对比与分析第82-84页
    3.4 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爆震室压力反传及对平面叶栅流动影响的数值研究第85-105页
    4.1 引言第85-86页
    4.2 阀门的结构设计第86页
    4.3 物理模型与数值仿真方法第86-88页
        4.3.1 仿真模型第86-87页
        4.3.2 数值方法及初边值条件第87-88页
    4.4 数值仿真结果与分析第88-98页
        4.4.1 不同模型下监测截面处反压峰值对比第88-89页
        4.4.2 不同模型下反传压力传播特性第89-95页
        4.4.3 反传压力对叶栅流动的影响第95-98页
    4.5 防反压结构优化与仿真结果分析第98-104页
        4.5.1 防反压结构的优化第98页
        4.5.2 组合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98-100页
        4.5.3 组合模型平面叶栅流动特性第100页
        4.5.4 不同来流总压下压力反传对平面叶栅流动的影响第100-104页
    4.6 小结第104-105页
第五章 压气机与多管脉冲爆震燃烧室相互作用及匹配试验研究第105-129页
    5.1 引言第105页
    5.2 试验系统简介第105-109页
        5.2.1 总体试验方案第105-106页
        5.2.2 分系统介绍第106-109页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09-127页
        5.3.1 四管脉冲爆震燃烧室与压气机匹配工作第109-113页
        5.3.2 爆震室的压力反传特性分析第113-117页
        5.3.3 反传压力与压气机的相互作用第117-120页
        5.3.4 喷管对两部件匹配工作的影响第120-127页
    5.4 小结第127-129页
第六章 爆震室压力反传抑制及其完全隔离方法试验探索第129-159页
    6.1 引言第129-130页
    6.2 试验装置与测试系统第130-131页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31-156页
        6.3.1 基准结构下爆震室多循环稳定工作分析第131-132页
        6.3.2 基准结构下反压传播规律第132-134页
        6.3.3 减小反传的试验探索第134-147页
        6.3.4 反传完全隔离试验探索第147-156页
    6.4 小结第156-159页
第七章 脉冲爆震燃烧室压力反传隔离机理数值研究第159-181页
    7.1 引言第159页
    7.2 仿真模型及初边值条件第159-161页
        7.2.1 仿真模型第159页
        7.2.2 仿真网格第159-160页
        7.2.3 仿真参数设置与初边值条件第160-161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61-180页
        7.3.1 仿真结果验证第161-163页
        7.3.2 组合型气动阀7仿真结果第163-172页
        7.3.3 组合型气动阀8仿真结果第172-180页
    7.4 小结第180-181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81-185页
    8.1 工作总结第181-183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83-184页
    8.3 研究展望第184-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201页
致谢第201-20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203-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体叶盘通道多轴加工刀具尺寸及空间位姿优化方法
下一篇:航天器自主交会仅测角相对轨道确定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