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 第11-16页 |
1.1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特点 | 第12-14页 |
1.2.1 非审判性 | 第12-13页 |
1.2.2 非必要性 | 第13页 |
1.2.3 非公开性 | 第13页 |
1.2.4 非对抗性 | 第13-14页 |
1.3 刑事庭前会议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1.3.1 刑事庭前会议与刑事庭前审查 | 第14页 |
1.3.2 刑事庭前会议与刑事庭前准备 | 第14-16页 |
第2章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价值和功能 | 第16-21页 |
2.1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价值 | 第16-18页 |
2.1.1 实现诉讼公正 | 第16-17页 |
2.1.2 提高诉讼效率 | 第17-18页 |
2.2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 | 第18-21页 |
2.2.1 证据展示 | 第18页 |
2.2.2 争点整理 | 第18-19页 |
2.2.3 案件分流 | 第19-20页 |
2.2.4 诉权保障 | 第20-21页 |
第3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检视 | 第21-31页 |
3.1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规定 | 第21-22页 |
3.2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31页 |
3.2.1 制度定位不明确 | 第22-23页 |
3.2.2 适用范围不明确 | 第23-25页 |
3.2.3 相关主体不明确 | 第25-27页 |
3.2.4 非法证据排除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2.5 未明确庭前会议的效力 | 第29-31页 |
第4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 第31-41页 |
4.1 制度的重新定位 | 第31页 |
4.2 适用范围的完善 | 第31-34页 |
4.2.1 简易程序案件可以适用 | 第31-32页 |
4.2.2 没有辩护人的案件不能适用 | 第32-33页 |
4.2.3 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必须适用 | 第33-34页 |
4.3 主体方面的完善 | 第34-36页 |
4.3.1 扩大启动者范围 | 第34页 |
4.3.2 明确被告人的参与权 | 第34-35页 |
4.3.3 确定会议的主持者 | 第35-36页 |
4.4 非法证据排除的完善 | 第36-38页 |
4.4.1 明确法院的告知义务 | 第36页 |
4.4.2 明确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 第36-37页 |
4.4.3 明确非法证据的范围 | 第37页 |
4.4.4 明确适用的具体程序 | 第37-38页 |
4.5 赋予庭前会议法律效力 | 第38-39页 |
4.6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9-41页 |
4.6.1 树立重程序的价值理念 | 第39页 |
4.6.2 加强法官队伍素质建设 | 第39-40页 |
4.6.3 加强对庭前会议的监督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