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动力换挡变速器概述及其在工程车辆上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1 动力换挡变速器概述 | 第11-12页 |
1.1.2 动力换挡变速器在工程车辆上的应用 | 第12页 |
1.2 工程车辆变速器技术的发展 | 第12-16页 |
1.2.1 国外工程车辆变速器的发展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工程车辆变速器的发展 | 第14-16页 |
1.3 工程车辆变速器电液换挡系统特点及关键技术分析 | 第16-17页 |
1.3.1 工程车辆电液换挡系统特点 | 第16页 |
1.3.2 工程车辆电液换挡系统关键技术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7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变速器工作性能及电液换挡系统特性分析 | 第19-28页 |
2.1 变速器的工作性能分析 | 第19-23页 |
2.1.1 液力变矩器的原理 | 第19-20页 |
2.1.2 变速器的结构 | 第20-21页 |
2.1.3 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2.2 变速器电控原理分析 | 第23页 |
2.3 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分析 | 第23-27页 |
2.3.1 主油液压力调节模块 | 第24-25页 |
2.3.2 换挡离合器油液压力调控模块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工程车辆整车传动系统建模 | 第28-45页 |
3.1 建模仿真软件简介 | 第28-30页 |
3.1.1 AMESim建模仿真软件介绍 | 第28-29页 |
3.1.2 Simulink简介 | 第29页 |
3.1.3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 | 第29-30页 |
3.2 柴油发动机仿真模型 | 第30-32页 |
3.3 液力变矩器模型 | 第32-34页 |
3.4 动力换挡变速器仿真模型 | 第34-38页 |
3.4.1 变速器机械传动部分模型 | 第34-37页 |
3.4.2 变速器液压部分模型 | 第37-38页 |
3.5 车体仿真模型 | 第38-41页 |
3.6 动力传动系统动态仿真模型 | 第41-42页 |
3.7 仿真模型测试 | 第42-4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工程车辆效率换挡控制规律研究 | 第45-64页 |
4.1 工程车辆换挡控制规律研究 | 第45-48页 |
4.1.1 换挡规律与车辆性能 | 第45-46页 |
4.1.2 工程车辆现有换挡规律分析 | 第46-47页 |
4.1.3 工程车辆换挡规律应解决的问题 | 第47-48页 |
4.2 工程车辆效率换挡规律 | 第48-53页 |
4.2.1 效率换挡规律的提出 | 第48-49页 |
4.2.2 效率换挡规律理论分析 | 第49-52页 |
4.2.3 效率换挡规律参数确定 | 第52-53页 |
4.3 换挡模糊控制器设计及MATLAB实现 | 第53-58页 |
4.3.1 模糊控制理论分析 | 第53页 |
4.3.2 模糊控制器模型的MATLAB实现 | 第53-58页 |
4.4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建模 | 第58-59页 |
4.5 效率换挡规律仿真分析 | 第59-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换挡离合器压力控制研究 | 第64-88页 |
5.1 换挡品质的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 | 第64-67页 |
5.1.1 换挡品质评价标准 | 第64-66页 |
5.1.2 影响换挡品质的因素 | 第66-67页 |
5.2 换挡离合器理想充油过程分析 | 第67-68页 |
5.3 变速器油压试验 | 第68-71页 |
5.3.1 试验主要内容 | 第68-70页 |
5.3.2 试验结果 | 第70-71页 |
5.4 换挡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71-75页 |
5.4.1 换挡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5.4.2 换挡过程理论分析 | 第72-75页 |
5.5 换挡过程控制策略制定 | 第75-82页 |
5.5.1 换挡离合器压力分段控制策略 | 第76-78页 |
5.5.2 换挡离合器压力闭环控制区间增量式PID控制 | 第78-80页 |
5.5.3 起步及升挡过程控制规律流程图 | 第80-82页 |
5.6 AMESim- Simulink联合仿真及分析 | 第82-87页 |
5.6.1 起步过程仿真分析 | 第83-85页 |
5.6.2 换挡过程仿真分析 | 第85-8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8页 |
6.2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附图 | 第96-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