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22-2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页 |
一、人口城镇化 | 第22页 |
二、土地城镇化 | 第22页 |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6页 |
一、人口迁移理论 | 第22-23页 |
二、土地竞租理论 | 第23-24页 |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互作用机制 | 第26-28页 |
一、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评价 | 第28-46页 |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征 | 第28-31页 |
一、人口城镇化进程 | 第28-29页 |
二、土地城镇化进程 | 第29-30页 |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4页 |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二、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34-40页 |
一、数据选取与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综合测评 | 第35-37页 |
三、土地城镇化水平综合测评 | 第37-40页 |
第四节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40-46页 |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二、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 | 第41-44页 |
三、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 第46-53页 |
第一节 空间自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一、空间自相关概念 | 第46页 |
二、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第二节 空间相关性检验及分析 | 第48-53页 |
一、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 第48-49页 |
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与分析 | 第49-53页 |
第五章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3-59页 |
第一节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介绍 | 第53-54页 |
一、空间滞后模型(SLM) | 第53页 |
二、空间误差回归模型(SEM)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 第54-59页 |
一、影响因素及其衡量指标的选取 | 第54-55页 |
二、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第55-56页 |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一、人口、土地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差异显著 | 第59页 |
二、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较低且时空差异显著 | 第59-60页 |
三、人口-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存在正空间自相关 | 第60页 |
四、各解释变量均显著,产业结构影响程度最大 | 第60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60-63页 |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村人口市民化门槛 | 第60-61页 |
二、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价格并轨 | 第61-62页 |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适当增加外资的引进 | 第62页 |
四、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