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线路试验介绍 | 第18-26页 |
2.1 试验车组 | 第18-19页 |
2.2 试验设备 | 第19-20页 |
2.2.1 测试传感器 | 第19-20页 |
2.2.2 数据采集设备 | 第20页 |
2.3 试验线路 | 第20-22页 |
2.3.1 北京-成都 | 第21页 |
2.3.2 北京-哈尔滨 | 第21-22页 |
2.3.3 北京-广州 | 第22页 |
2.4 试验编组情况 | 第22-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载荷数据处理与特征分析 | 第26-40页 |
3.1 载荷数据处理 | 第26-33页 |
3.1.1 数据处理流程 | 第26-28页 |
3.1.2 车体关键载荷计算 | 第28-30页 |
3.1.3 载荷谱编制 | 第30-33页 |
3.2 载荷特征分析 | 第33-38页 |
3.2.1 车体典型运动形式的载荷表现 | 第33-35页 |
3.2.2 车钩纵向载荷的典型工况分析 | 第35-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不同线路的车体关键载荷对比 | 第40-54页 |
4.1 不同线路的载荷时间历程对比 | 第40-46页 |
4.1.1 心盘、旁承载荷 | 第40-42页 |
4.1.2 车体侧滚载荷 | 第42-43页 |
4.1.3 车体扭转载荷 | 第43-44页 |
4.1.4 纵向载荷 | 第44-46页 |
4.2 不同线路的载荷极值对比 | 第46-47页 |
4.3 不同线路载荷幅值谱对比 | 第47-52页 |
4.3.1 车体浮沉载荷 | 第47-48页 |
4.3.2 车体侧滚载荷 | 第48-49页 |
4.3.3 车体扭转载荷 | 第49-51页 |
4.3.4 车体纵向载荷 | 第51-52页 |
4.3.5 四种载荷谱的对比 | 第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不同编组情况的车体关键载荷对比 | 第54-82页 |
5.1 不同编组情况的载荷极值对比 | 第54-67页 |
5.1.1 旁承载荷 | 第54-56页 |
5.1.2 心盘载荷 | 第56-58页 |
5.1.3 车体浮沉载荷 | 第58-59页 |
5.1.4 车体侧滚载荷 | 第59-61页 |
5.1.5 车体扭转载荷 | 第61-63页 |
5.1.6 车体纵向载荷 | 第63-67页 |
5.2 不同编组情况下载荷幅值谱对比 | 第67-80页 |
5.2.0 载荷谱的评价方法 | 第67-69页 |
5.2.1 车体浮沉载荷 | 第69-72页 |
5.2.2 车体侧滚载荷 | 第72-74页 |
5.2.3 车体扭转载荷 | 第74-77页 |
5.2.4 车体纵向载荷 | 第77-79页 |
5.2.5 四种载荷谱评价值对比 | 第79-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车体载荷的分布与极值 | 第82-96页 |
6.1 总运用工况车体载荷谱的分布与极值 | 第82-85页 |
6.1.1 总运用工况的载荷谱分布 | 第82-84页 |
6.1.2 总运用工况的极值载荷估计 | 第84-85页 |
6.2 几种编组情况下车体纵向、浮沉载荷谱的分布与极值 | 第85-89页 |
6.2.1 几种编组情况的载荷谱分布 | 第86-88页 |
6.2.2 几种编组情况下极值载荷估计 | 第88-89页 |
6.3 调车工况的车体纵向载荷谱分布与极值 | 第89-94页 |
6.3.1 调车工况车体纵向载荷幅值谱分布 | 第89-90页 |
6.3.2 调车工况车钩纵向拉伸、压缩载荷极值推断 | 第90-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