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1.1 圆圃棘口吸虫及圆圃棘口吸虫病 | 第12-16页 |
1.1.1 病原形态 | 第13-14页 |
1.1.2 生活史 | 第14页 |
1.1.3 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1.1.4 圆圃棘口吸虫病的症状及危害 | 第15-16页 |
1.1.5 圆圃棘口吸虫病的防控 | 第16页 |
1.2 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1.2.1 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概况 | 第17-19页 |
1.2.2 吸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 第19-27页 |
1.3 吸虫核糖体DNA研究进展 | 第27-35页 |
1.3.1 吸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3.2 吸虫 18S、28S核糖体序列的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1.4 线粒体基因组和核糖体序列的用途 | 第35-36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扩增与进化分析 | 第38-6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6页 |
2.1.1 材料 | 第38-39页 |
2.1.2 方法 | 第39-46页 |
2.2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各段基因扩增与拼接 | 第46-49页 |
2.2.1 圆圃棘口吸虫EHM-1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46页 |
2.2.2 圆圃棘口吸虫EHM-2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46-47页 |
2.2.3 圆圃棘口吸虫EHM-3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47页 |
2.2.4 圆圃棘口吸虫EHM-4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47页 |
2.2.5 圆圃棘口吸虫EHM-5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47-48页 |
2.2.6 圆圃棘口吸虫EHM-6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48页 |
2.2.7 圆圃棘口吸虫EHM-7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48-49页 |
2.2.8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基因序列拼接 | 第49页 |
2.3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分析 | 第49-56页 |
2.3.1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特征 | 第49-53页 |
2.3.2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中基因的排列顺序和密码子的使用 | 第53-55页 |
2.3.3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中的tRNA和rrnA | 第55-56页 |
2.3.4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的非编码区 | 第56页 |
2.3.5 进化分析 | 第56页 |
2.4 讨论 | 第56-64页 |
2.4.1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结构特点 | 第56-58页 |
2.4.2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58-59页 |
2.4.3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密码子的使用 | 第59页 |
2.4.4 圆圃棘口吸虫线粒体中RNA的分析 | 第59-60页 |
2.4.5 圆圃棘口吸虫非编码区 | 第60-61页 |
2.4.6 系统进化分析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圆圃棘口吸虫核糖体序列的扩增与进化分析 | 第64-8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3.1.1 材料 | 第64页 |
3.1.2 方法 | 第64-67页 |
3.2 圆圃棘口吸虫核糖体各部分PCR结果与拼接 | 第67-69页 |
3.2.1 圆圃棘口吸虫EHR-1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67页 |
3.2.2 圆圃棘口吸虫EHR-2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67页 |
3.2.3 圆圃棘口吸虫EHR-3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67-68页 |
3.2.4 圆圃棘口吸虫EHR-4 基因序列PCR结果 | 第68-69页 |
3.2.5 圆圃棘口吸虫核糖体基因序列拼接 | 第69页 |
3.3 圆圃棘口吸虫核糖体分析 | 第69-75页 |
3.3.1 圆圃棘口吸虫核糖体序列分析 | 第69-72页 |
3.3.2 基于圆圃棘口吸虫核糖体 18S和ITS1序列构建进化树 | 第72-75页 |
3.4 讨论 | 第75-80页 |
3.4.1 圆圃棘口吸虫核糖体的结构特征 | 第75-76页 |
3.4.2 基于核糖体 18S、ITS1构建的系统发生树 | 第76-8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附录 1 | 第82-84页 |
附录 2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