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绿豆肽的结构鉴定及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的影响作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食源性免疫活性肽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1.1 动物源免疫活性肽第11-12页
        1.1.2 植物源免疫活性肽第12-13页
        1.1.3 免疫活性肽的研究前景第13页
    1.2 免疫活性肽的调节机理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免疫活性肽对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第14-16页
    1.4 绿豆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4.1 ACE抑制活性第16-17页
        1.4.2 抗氧化活性第17页
        1.4.3 免疫活性第17-18页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19页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1.7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MBPs的结构鉴定和分析第21-33页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21-22页
        2.1.1 试验材料第21页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21-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4页
        2.2.1 MBPs的制备工艺第22页
        2.2.2 绿豆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第22页
        2.2.3 电泳测定MBPs相对分子量分布第22-23页
        2.2.4 高效液相测定MBPs相对分子量分布第23页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MBPs结构第23页
        2.2.6 质谱测定MBPs结构第23-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30页
        2.3.1 MBPs氨基酸组成分析第24-25页
        2.3.2 MBPs相对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第25-26页
        2.3.3 MBPs结构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第26-28页
        2.3.4 MBPs结构的质谱测定第28-30页
    2.4 讨论第30页
    2.5 小结第30-33页
第三章 MBPs对巨噬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影响第33-47页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33-34页
        3.1.1 试验材料第33-34页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34页
    3.2 试验方法第34-38页
        3.2.1 试验路线第34页
        3.2.2 巨噬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第34-35页
        3.2.3 试验分组与处理第35页
        3.2.4 蛋白质抽提与定量第35-36页
        3.2.5 MTT检测巨噬细胞增殖第36页
        3.2.6 巨噬细胞活性成分的测定第36-37页
        3.2.7 溶菌酶LZM测定第37页
        3.2.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第37-38页
        3.2.9 统计分析第3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8-45页
        3.3.1 MTT法检测巨噬细胞增殖第38-39页
        3.3.2 MBPs对巨噬细胞糖原和核酸的影响第39-42页
        3.3.3 MBPs对巨噬细胞中ATPase的影响第42-43页
        3.3.4 MBPs对巨噬细胞LZM和SOD活力的影响第43-45页
    3.4 讨论第45页
    3.5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MBPs对巨噬细胞NO、iNOS及iNOS mRNA的影响第47-59页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47-48页
        4.1.1 试验材料第47页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47-48页
    4.2 试验方法第48-51页
        4.2.1 巨噬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第48页
        4.2.2 试验分组与处理第48页
        4.2.3 蛋白质抽提与定量第48页
        4.2.4 对NO分泌的影响检测第48-49页
        4.2.5 iNOS活性的测定第49-50页
        4.2.6 iNOSmRNA表达的测定第50-5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4.3.1 MBPs对NO分泌的影响第51-53页
        4.3.2 MBPs对i NOS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4.3.3 MBPs对i NOSmRNA表达的影响第54-56页
    4.4 讨论第56页
    4.5 小结第56-59页
第五章 结论第59-61页
    5.1 结论第59-60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60页
    5.3 问题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历第68页
    个人情况第68页
    教育背景第68页
    科研经历第68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点检测研究及其在沸腾状态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圆圃棘口吸虫分子种系发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