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非沥青粘结剂煤基活性炭制备及水处理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3页
    引言第15页
    1.1 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能第15-19页
        1.1.1 活性炭的孔结构第16-17页
        1.1.2 活性炭的性能第17-19页
    1.2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第19-21页
    1.3 活性炭的制备第21-24页
        1.3.1 制备原料第21-22页
        1.3.2 制备方法第22-24页
    1.4 粘结剂的选择第24-26页
        1.4.1 传统粘结剂第24-25页
        1.4.2 新型粘结剂第25-26页
    1.5 活性炭去除微污染水中有机物的应用第26-31页
        1.5.1 饮用水水质污染现状第26-27页
        1.5.2 现有常规的水处理技术及存在问题第27-28页
        1.5.3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类型及特点第28-30页
        1.5.4 微污染水处理的发展趋势第30-31页
    1.6 论文选题依据及内容第31-33页
        1.6.1 选题依据第31页
        1.6.2 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3-41页
    2.1 实验试样第33-34页
        2.1.1 试样原料选取与分析第33页
        2.1.2 水样选取与分析第33-34页
    2.2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第34-35页
    2.3 非沥青粘结剂煤基活性炭的制备第35-36页
    2.4 活性炭样品性能分析第36-37页
        2.4.1 碘值的测定第36页
        2.4.2 炭收率的计算第36-37页
    2.5 静态吸附容量实验及分析第37-38页
        2.5.1 COD 去除率的计算第37页
        2.5.2 活性炭吸附量的计算第37-38页
        2.5.3 紫外吸光度(UV_(254))的测定第38页
    2.6 煤基活性炭样品分析表征第38-41页
        2.6.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第38页
        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38-39页
        2.6.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测定第39页
        2.6.4 热重分析第39页
        2.6.5 傅里叶红外变换分析第39页
        2.6.6 X 射线衍射分析第39页
        2.6.7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39-41页
第三章 制备操作条件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1-51页
    3.1 水蒸汽活化制备活性炭第41页
    3.2 煤基活性炭的制备过程第41页
    3.3 炭化工艺操作条件对煤基活性炭碘值的影响第41-43页
        3.3.1 炭化温度对煤基活性炭碘值的影响第41-42页
        3.3.2 炭化时间对煤基活性炭碘值的影响第42-43页
    3.4 活化工艺操作条件对煤基活性炭碘值的影响第43-47页
        3.4.1 活化温度对煤基活性炭碘值及收率的影响第43-44页
        3.4.2 活化时间对煤基活性炭碘值及收率的影响第44-45页
        3.4.3 水蒸汽流量对煤基活性炭碘值及收率的影响第45-47页
    3.5 非沥青粘结剂煤基活性炭表征分析第47-49页
        3.5.1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第47-48页
        3.5.2 表面形貌分析第48-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原煤预氧化特性研究第51-71页
    4.1 预氧化制备活性炭第51-52页
    4.2 预氧化操作条件对活性炭制备的影响第52-55页
        4.2.1 空气预氧化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第52-53页
        4.2.2 HNO_3预氧化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第53-55页
    4.3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第55-56页
    4.4 傅里叶红外变换分析第56-57页
    4.5 预氧化对成型煤料炭化过程的影响第57-59页
    4.6 预氧化对炭化料微晶结构的影响第59-60页
    4.7 预氧化对活性炭表面元素的影响第60-64页
        4.7.1 C 元素赋存状态分析第60-62页
        4.7.2 O 元素赋存状态分析第62-64页
    4.8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第64-67页
        4.8.1 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第64-65页
        4.8.2 比表面积与孔体积分析第65-66页
        4.8.3 孔径分析第66-67页
    4.9 本章小结第67-71页
第五章 硝酸盐催化改性制备活性炭特性研究第71-77页
    5.1 催化制备活性炭第71页
    5.2 不同催化剂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第71-73页
        5.2.1 催化剂含量对活性炭碘值及炭收率的影响第71-72页
        5.2.2 活性炭中灰分随催化剂含量的变化行为第72-73页
    5.3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第73-74页
        5.3.1 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第73页
        5.3.2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第73-74页
    5.4 催化剂对炭化料结构的影响第74-75页
    5.5 催化剂对活化反应的辅助活化机理探讨第75-76页
    5.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非沥青粘结剂煤基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的性能研究第77-89页
    6.1 煤基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第77页
    6.2 煤基活性炭的微观物化性质分析第77-79页
        6.2.1 煤基活性炭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第77-78页
        6.2.2 活性炭的傅里叶红外变换分析第78-79页
    6.3 两种煤基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第79-81页
    6.4 操作因素对 NP-GAC 的 COD 去除率与吸附量的影响第81-86页
        6.4.1 吸附时间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第81-82页
        6.4.2 投加量对 COD 去除率与活性炭吸附量的影响第82-83页
        6.4.3 水样 pH 对 COD 去除率与活性炭吸附量的影响第83-84页
        6.4.4 初始浓度对 COD 去除率与活性炭吸附量的影响第84-85页
        6.4.5 水样温度对 COD 去除率与活性炭吸附量的影响第85-86页
    6.5 水样吸附前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86页
    6.6 本章小结第86-89页
第七章 非沥青粘结剂煤基活性炭吸附有机物动力学研究第89-95页
    7.1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89页
    7.2 吸附动力学第89-93页
        7.2.1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89-90页
        7.2.2 动力学曲线分析第90-92页
        7.2.3 活化能 Ea 与指前因子的计算第92-93页
    7.3 吸附过程第93-94页
    7.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95-99页
    8.1 主要结论第95-97页
    8.2 工作建议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草莓镶脉病毒抑制沉默机制及其中国分离物侵染性鉴定
下一篇:草莓镶脉病毒P6基因致病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