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生态保护与修复视域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3-29页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3-16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6-25页
        (一)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相关研究综述第17-24页
        (二) 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生态补偿制度研究综述第24-25页
    三、 研究内容第25-26页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6-29页
        (一) 研究思路第26页
        (二) 研究方法第26-28页
        (三) 研究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一章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阐释第29-59页
    一、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概述第29-36页
        (一)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内涵第29-32页
        (二)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成第32-35页
        (三)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第35-36页
    二、 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概述第36-45页
        (一) 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涵与特征第37-38页
        (二) 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原则与目标第38-40页
        (三) 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主要内容第40-45页
    三、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经济学依据第45-53页
        (一)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第45-48页
        (二) 外部性理论第48-49页
        (三) 公共物品理论第49-50页
        (四) 产权理论第50-51页
        (五)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51-53页
    四、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法理学依据第53-59页
        (一) 秩序第53-54页
        (二) 公平与效率第54-56页
        (三) 正义第56-59页
第二章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比较与借鉴第59-73页
    一、 政府直接公共补偿的生态补偿模式第59-64页
        (一) 英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计划第59-60页
        (二) 德国易北河流域生态补偿第60-61页
        (三) 美国纽约市与上游 Catskills 流域水权交易第61-62页
        (四)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生态补偿第62-64页
    二、 市场补偿的生态补偿模式第64-67页
        (一) 澳大利亚控制流域土壤盐分生态补偿第64页
        (二) 法国水质付费生态补偿第64-65页
        (三) 哥斯达黎加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第65-67页
    三、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67-73页
        (一)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流域生态补偿的前提第67页
        (二) 水权清晰界定是流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第67-68页
        (三) 补偿标准的确定是流域生态补偿的核心第68-69页
        (四) 政府与市场相辅相成是流域生态补偿的主要路径第69-70页
        (五) 区域合作机制是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保障第70-73页
第三章 我国现行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述评第73-113页
    一、 我国现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现况第73-101页
        (一) 流域水环境状况第73-92页
        (二) 流域水生态状况第92-97页
        (三)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第97-101页
    二、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现状分析第101-107页
        (二)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实践第103-105页
        (三)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第105-107页
    三、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及成因第107-113页
        (一)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第107-109页
        (二)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不足的成因第109-113页
第四章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分析第113-131页
    一、 流域生态补偿关系博弈分析第113-118页
        (一) 博弈模型建立第114-115页
        (二) 混合策略解第115-116页
        (三) 生态补偿博弈分析第116-117页
        (四) 生态补偿因子确定第117-118页
    二、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第118-123页
        (一) 国家第119-120页
        (二) 自然人第120-122页
        (三) 法人第122页
        (四) 非法人社会团体第122-123页
    三、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客体第123-125页
        (一) 货币扶持第124页
        (二) 实物帮助第124-125页
        (三) 政策优惠第125页
    四、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内容第125-131页
        (一) 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特征第126-127页
        (二) 补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第127-131页
第五章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构第131-157页
    一、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第131-133页
        (一) 双重服务价值目标第131-132页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调整第132页
        (三)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第132-133页
        (四)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133页
    二、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原则第133-135页
        (一) 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第133-134页
        (二) 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第134页
        (三) 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原则第134-135页
    三、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框架第135-143页
        (一) 补偿的主体第135-139页
        (二) 补偿的客体第139-141页
        (三) 补偿的标准第141-142页
        (四) 补偿的模式第142-143页
    四、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模式第143-148页
        (一) 立法体例的选择第143-147页
        (二) 主要法律规范的内容第147-148页
    五、 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保障机制第148-157页
        (一) 生态补偿管理与协调的法律保障第148-150页
        (二) 生态补偿资金运作的法律保障第150-157页
结论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9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69-171页
后记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兴岛港区葫芦山湾防波堤口门及航道宽度研究
下一篇: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以理想秩序建构为核心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