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1.1 水产养殖概述 | 第18-22页 |
1.1.1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 第18-19页 |
1.1.2 水产养殖污染物的来源 | 第19-20页 |
1.1.3 水产养殖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策略概述 | 第22页 |
1.3 现有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 第22-28页 |
1.3.1 物理处理技术 | 第23页 |
1.3.2 化学处理技术 | 第23-24页 |
1.3.3 生物处理技术 | 第24-25页 |
1.3.4 生态处理技术 | 第25-28页 |
1.4 多介质土壤层(MSL)污染物去除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 | 第28页 |
1.5 环境微生物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28-30页 |
1.5.1 PCR-DGGE | 第28-29页 |
1.5.2 454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29-30页 |
1.5.3 荧光定量PCR | 第30页 |
1.6 问题的提出 | 第30-31页 |
1.7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7.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典型水产养殖的污染源强研究 | 第34-63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2.2.1 采样监测地点 | 第34-37页 |
2.2.2 调查方法 | 第37页 |
2.2.3 样品采集 | 第37-39页 |
2.2.3.1 池塘及工厂化养殖采样 | 第37-38页 |
2.2.3.2 围栏养殖采样 | 第38页 |
2.2.3.3 滩涂养殖采样 | 第38-39页 |
2.2.4 水样检测 | 第39页 |
2.2.5 污染排放强度计算 | 第39-40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0-62页 |
2.4.1 调研点养殖基本状况 | 第40-49页 |
2.4.1.1 封闭式水体养殖与排水方式 | 第40-47页 |
2.4.1.2 开放式水体养殖 | 第47-49页 |
2.4.2 养殖水体水质 | 第49-54页 |
2.4.3 不同养殖水体污染排放强度 | 第54-61页 |
2.4.4 开放性水体养殖污染 | 第61-62页 |
2.5 结论 | 第62-63页 |
第三章 海水养殖废水生态处理技术研究—以南美白对虾养殖废水为例 | 第63-72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3.2.1 实验地点 | 第64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64-65页 |
3.2.3 进水水质及运行方式 | 第65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65-66页 |
3.2.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66页 |
3.2.6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3.3 结果 | 第66-70页 |
3.4 讨论 | 第70-71页 |
3.5 结论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淡水养殖废水无动力生态化处理技术研究—以温室甲鱼养殖废水为例 | 第72-87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3-78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73-74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74页 |
4.2.3 水质检测方法 | 第74页 |
4.2.4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 | 第74-77页 |
4.2.5 16S rRNA基因序列号 | 第77页 |
4.2.6 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8-86页 |
4.3.1 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78-83页 |
4.3.2 添加污泥对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83-86页 |
4.4 结论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养殖废水处理示范工程设计 | 第87-94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工程建设点概况 | 第87-88页 |
5.2.1 工程建设点龟鳖养殖污水排放状况 | 第87-88页 |
5.2.2 工程建设点污水主要水质参数 | 第88页 |
5.3 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 第88-91页 |
5.3.1 出水水质控制指标 | 第88页 |
5.3.2 设计污水处理规模 | 第88页 |
5.3.3 工艺设计 | 第88-91页 |
5.3.3.1 工程工艺流程设计 | 第89-90页 |
5.3.3.2 主要建(构)筑物功能及参数设计 | 第90-91页 |
5.4 龟鳖养殖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第91-94页 |
5.4.1 系统运行水质监测 | 第91页 |
5.4.2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 第91页 |
5.4.3 水质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91页 |
5.4.4 系统运行成本分析 | 第91-92页 |
5.4.5 示范工程效益分析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示范工程系统内微生物群落及脱氮微生物研究 | 第94-110页 |
6.1 引言 | 第94-95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5-100页 |
6.2.1 样品采集 | 第95页 |
6.2.2 主要试剂 | 第95页 |
6.2.3 主要仪器 | 第95-96页 |
6.2.4 实验方法 | 第96-100页 |
6.2.4.1 高通量测序 | 第96-98页 |
6.2.4.2 荧光定量PCR | 第98-100页 |
6.2.5 数据计算方法 | 第10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9页 |
6.3.1 MSL工程运行效果 | 第100-101页 |
6.3.2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101-106页 |
6.3.3 系统内脱氮微生物生物量及分布 | 第106-109页 |
6.4 结论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7.1 结论 | 第110-111页 |
7.2 创新点 | 第11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4页 |
附表1 水产养殖调研表 | 第124-126页 |
附表2 龟鳖养殖废水处理示范工程出水水质报告 | 第126-127页 |
附图1 示范工程全景图 | 第127-128页 |
附图2 MSL系统布水管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