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五、研究方法及预期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注释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一) 农村与农村中学的内涵 | 第19页 |
(二) 思想品德课的含义与构成 | 第19页 |
(三) 教学方法概述 | 第19-20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一) 激励理论 | 第20页 |
(二) 认知理论 | 第20-21页 |
三、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学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21-24页 |
(一) 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 第21-22页 |
(二) 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 第22-23页 |
(三) 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 第23-24页 |
注释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5-30页 |
一、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一) 过分强调书本教学和课堂讲授 | 第25页 |
(二) 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够高 | 第25-26页 |
(三) 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 | 第26页 |
(四) 教师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有限 | 第26页 |
二、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6-29页 |
(一) 课程模式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 第26-27页 |
(二) 教学内容枯燥,课堂参与不足 | 第27-28页 |
(三) 理论实践脱节,德育建设滞后 | 第28页 |
(四) 师资培训落后,教学资源有限 | 第28-29页 |
注释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提高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策略 | 第30-40页 |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 第30-32页 |
(一) 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 第30-31页 |
(二) 明确课程设置方向和效果 | 第31-32页 |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创设情景教学 | 第32-34页 |
(一) 开展情景体验教学 | 第32-33页 |
(二) 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 第33-34页 |
三、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 | 第34-37页 |
(一) 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 | 第34-35页 |
(二) 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 | 第35-37页 |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 第37-39页 |
(一) 强化师资队伍培训 | 第37-38页 |
(二)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 第38页 |
(三) 重视教学效果评价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40-43页 |
一、结语 | 第40-41页 |
二、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