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西安明城区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自组织更新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10-28页
    1.1 选题源起第10页
    1.2 研究背景第10-16页
        1.2.1 时代背景第11-12页
        1.2.2 学科背景第12-13页
        1.2.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第13-16页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第16-17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4.1 研究目的第17页
        1.4.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5 论文研究基础第18-23页
        1.5.1 自组织更新相关研究成果第18-20页
        1.5.2 生活空间相关研究成果第20-22页
        1.5.3 关于西安三学街片区研究现状与评述第22-23页
    1.6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6.1 文献查阅第23页
        1.6.2 实地调查第23-24页
        1.6.3 由面及点的典型分析法第24页
    1.7 论文研究框架第24-26页
    1.8 本章小结第26-28页
2 西安明城区三学街片区的历史背景与环境特征第28-44页
    2.1 三学街片区的区位背景第28-29页
    2.2 三学街片区的历史沿革与演进第29-37页
        2.2.1 唐朝至元朝——雏形初构第29-30页
        2.2.2 明清至民国——街巷格局发展时期第30-32页
        2.2.3 二十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以社区为基础的片区改造政策兴起时期第32-33页
        2.2.4 2000年以后——政府主导的城市再开发与居民无序自发建造并行的城市空间重组时期第33-37页
    2.3 三学街片区土地使用现状第37-43页
        2.3.1 三学街片区土地利用现状第37-39页
        2.3.2 三学街片区综合土地利用指标第39-40页
        2.3.3 三学街片区十年间居住用地指标变化及其成因探讨第40-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3 西安明城区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现状研究第44-54页
    3.1 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研究内容界定第44页
    3.2 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空间属性第44-47页
        3.2.1 三学街片区民居院落划分第45-46页
        3.2.2 三学街片区民居院落空间肌理第46-47页
    3.3 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社会属性第47-49页
        3.3.1 三学街片区民居院落产权分布状况第47-48页
        3.3.2 三学街片区民居聚落人口构成情况第48-49页
    3.4 三学街片区民居建筑综合现状第49-52页
        3.4.1 三学街片区民居建筑层高分布状况第49-50页
        3.4.2 三学街片区民居建筑建设年代分布状况第50-51页
        3.4.3 三学街片区民居建筑质量状况第51-52页
    3.5 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现状问题汇总第52-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西安明城区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自组织更新的类型化研究第54-124页
    4.1 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自组织更新类型第54-61页
        4.1.1 保护型居住生活空间第54-57页
        4.1.2 小规模加建型居住生活空间第57-58页
        4.1.3 部分拆除重建型居住生活空间第58-59页
        4.1.4 综合改造型居住生活空间第59-60页
        4.1.5 全部拆除重建型居住生活空间第60-61页
    4.2 保护型居住生活空间第61-73页
        4.2.1 民居建筑单体保护型居住空间——安居巷41号院第61-67页
        4.2.2 民居院落整体保护型居住空间——东木头市56号院第67-73页
    4.3 小规模加建型居住生活空间第73-80页
        4.3.1 庭院空间插建型居住空间第73-74页
        4.3.2 过道空间插建型居住空间第74页
        4.3.3 屋顶空间插建型居住空间第74页
        4.3.4 房屋间隙插建型居住空间第74页
        4.3.5 生活基础设施搭建型居住空间第74页
        4.3.6 紧靠原建筑外墙搭建型居住空间第74页
        4.3.7 典型案例——府学巷7号院第74-80页
    4.4 部分拆除重建型居住生活空间第80-97页
        4.4.1 单体建筑拆除重建型居住空间——长安学巷23号院第80-86页
        4.4.2 单进院落拆除重建型居住空间(保留原有院落格局)——长安学巷6号院第86-91页
        4.4.3 单进院落拆除重建型居住空间(破坏原有院落格局)——东木头市34号院第91-97页
    4.5 综合改造型居住生活空间第97-111页
        4.5.1 局部改变使用性质型居住空间——东木头市110号院第98-104页
        4.5.2 使用多种扩建手法型居住空间——东木头市66号院第104-111页
    4.6 全部拆除重建型居住生活空间第111-122页
        4.6.1 拆除后满铺重建型居住空间——咸宁学巷21号院第111-117页
        4.6.2 拆除后保留院落格局重建型居住空间——府学巷52号院第117-122页
    4.7 本章小节第122-124页
5 西安明城区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自组织更新评述与特征第124-156页
    5.1 各类型自组织更新方式综合评述第124-130页
        5.1.1 各类型自组织更新方式的评述体系第124-125页
        5.1.2 保护型居住生活空间综合评述第125-126页
        5.1.3 小规模加建型居住生活空间综合评述第126-127页
        5.1.4 部分拆除重建型居住生活空间综合评述第127-128页
        5.1.5 综合改造型居住生活空间综合评述第128-129页
        5.1.6 全部拆除重建型居住生活空间综合评述第129-130页
    5.2 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自组织更新的建造管理机制第130-142页
        5.2.1 自组织更新管理机制的一般程序第130-138页
        5.2.2 自组织更新管理机制的实施现状第138-141页
        5.2.3 自组织更新管理机制未来的变革第141-142页
    5.3 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自组织更新整体评述第142-150页
        5.3.1 自组织更新观念评述第142-144页
        5.3.2 自组织更新体制评述第144-145页
        5.3.3 自组织更新空间评述第145-150页
    5.4 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自组织更新的一般特征第150-154页
        5.4.1 适应现代城市语境的乡土建筑第150-151页
        5.4.2 源于生活的自发性营建第151-152页
        5.4.3 易受当代普遍价值观的影响第152页
        5.4.4 更新建设受到院落边界的约束第152-153页
        5.4.5 与现代城市规划管理脱节第153-154页
    5.5 本章小结第154-156页
6 结语第156-162页
    6.1 归纳与总结第156-157页
        6.1.1 研究内容第156-157页
        6.1.2 研究创新点第157页
        6.1.3 研究不足第157页
    6.2 思考与启示第157-161页
        6.2.1 未来式更新——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更新第157-158页
        6.2.2 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有机可持续更新途径探讨第158-161页
    6.3 研究的展望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164页
图录第164-170页
表录第170-1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72-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多藏区传统民居建筑营建模式研究
下一篇:Q195低屈服点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