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屈曲约束支撑简介 | 第10-12页 |
1.2.1 屈曲约束支撑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2.2 屈曲约束支撑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实际工程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4 屈曲约束支撑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Q195低屈服点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抗震性能试验 | 第17-38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17-22页 |
2.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17-19页 |
2.1.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第19-20页 |
2.1.3 加载装置 | 第20-21页 |
2.1.4 测量方法 | 第21-22页 |
2.1.5 试验加载方案 | 第22页 |
2.2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式 | 第22-25页 |
2.2.1 试验现象 | 第22-23页 |
2.2.2 破坏和失效形式 | 第23-25页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5-31页 |
2.3.1 滞回曲线 | 第25-27页 |
2.3.2 骨架线及恢复力模型 | 第27-28页 |
2.3.3 外约束板的侧向位移 | 第28-31页 |
2.4 屈曲约束支撑力学性能分析 | 第31-37页 |
2.4.1 承载力特性 | 第31-34页 |
2.4.2 耗能系数及等效粘滞阻尼比 | 第34-36页 |
2.4.3 塑性变形能力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 第38-50页 |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3.1.1 试件的主要参数 | 第38页 |
3.1.2 钢材本构的选择 | 第38-39页 |
3.1.3 接触定义及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3.1.4 边界处理与加载制度 | 第40页 |
3.2 Q195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芯材屈曲分析 | 第40-42页 |
3.3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 | 第42-46页 |
3.3.1 有限元分析支撑变形及云图情况 | 第42-43页 |
3.3.2 滞回曲线对比 | 第43-44页 |
3.3.3 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性能参数对比 | 第44-46页 |
3.4 各参数对屈曲约束支撑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1 间厚比 | 第46-47页 |
3.4.2 宽厚比 | 第47页 |
3.4.3 芯材材性 | 第47-48页 |
3.4.4 芯材弱轴方向长细比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Q195低屈服点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方法和恢复力模型 | 第50-59页 |
4.1 Q195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承载力分析 | 第50-51页 |
4.1.1 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屈服承载力 | 第50页 |
4.1.2 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极限承载力 | 第50-51页 |
4.2 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稳定性分析 | 第51-53页 |
4.2.1 屈曲约束支撑整体稳定性分析 | 第51-52页 |
4.2.2 屈曲约束支撑局部稳定性分析 | 第52页 |
4.2.3 屈曲约束支撑连接段稳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4.3 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等效刚度及屈服位移 | 第53-54页 |
4.4 基于Q195全钢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算例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屈曲约束支撑-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第59-86页 |
5.1 屈曲约束支撑-RC框架体系的减震消能分析方法 | 第59页 |
5.2 屈曲约束支撑-RC框架结构协同工作原理 | 第59-62页 |
5.2.1 屈曲约束支撑布置方式选择 | 第60页 |
5.2.2 屈曲约束支撑主要参数确定 | 第60-62页 |
5.3 屈曲约束支撑-RC框架结构分析模型 | 第62-65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62-63页 |
5.3.2 原模型验证 | 第63-64页 |
5.3.3 屈曲约束支撑布置方式 | 第64-65页 |
5.4 地震波选择 | 第65-67页 |
5.5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 第67-73页 |
5.5.1 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67-68页 |
5.5.2 层间剪力对比 | 第68-70页 |
5.5.3 顶层位移时程对比 | 第70-71页 |
5.5.4 顶层加速度时程 | 第71-72页 |
5.5.5 能量耗散及支撑滞回曲线 | 第72-73页 |
5.6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73-79页 |
5.6.1 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73-74页 |
5.6.2 对结构层间剪力的影响 | 第74-75页 |
5.6.3 对结构顶层位移时程的影响 | 第75-76页 |
5.6.4 对结构顶层加速度时程的影响 | 第76-77页 |
5.6.5 结构能量耗散对比 | 第77-79页 |
5.7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79-85页 |
5.7.1 基底剪力与顶层位移关系 | 第80页 |
5.7.2 结构出铰顺序 | 第80-8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6-88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88页 |
6.3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