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安多藏区传统民居建筑营建模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第15-17页
        1.2.1 研究范围第15-16页
        1.2.2 研究对象界定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内容第20-23页
        1.4.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4.2 研究意义第21页
        1.4.3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4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概念界定第23-26页
        1.5.1 安多藏族第23-24页
        1.5.2 营建模式第24-26页
    1.6 论文框架第26-28页
2 安多藏区地域概述第28-38页
    2.1 地形地貌第28-30页
    2.2 气候环境第30-31页
    2.3 生态资源第31页
    2.4 历史沿革第31-32页
    2.5 宗教信仰第32-37页
        2.5.1 苯教第33-35页
        2.5.2 藏传佛教第35-36页
        2.5.3 伊斯兰教第36-37页
    2.6 社会经济第37页
    2.7 小结第37-38页
3 安多藏区聚落形态与民居特征第38-58页
    3.1 自然人文背景第39-44页
        3.1.1 海东地区第39-40页
        3.1.2 青南地区第40-41页
        3.1.3 阿坝地区第41-42页
        3.1.4 甘南地区第42-43页
        3.1.5 环湖地区第43页
        3.1.6 柴达木地区第43-44页
    3.2 安多藏区聚落形态特征第44-49页
        3.2.1 海东谷地聚落形态第44-45页
        3.2.2 青南山地聚落形态第45-46页
        3.2.3 阿坝山原聚落形态第46页
        3.2.4 甘南坡地聚落形态第46-47页
        3.2.5 环湖游牧聚落形态第47页
        3.2.6 柴达木戈壁绿洲聚落形态第47-48页
        3.2.7 聚落特征总结第48-49页
    3.3 安多藏区民居特征第49-54页
        3.3.1 海东地区庄廓民居第49-50页
        3.3.2 青南地区石碉民居第50-51页
        3.3.3 阿坝地区土碉民居第51-52页
        3.3.4 甘南地区混碉民居第52-53页
        3.3.5 环湖地区游牧民居第53-54页
        3.3.6 柴达木地区戈壁绿洲民居第54页
    3.4 小结第54-58页
4 庄廓类民居营建模式第58-106页
    4.1 形态特征第58-61页
        4.1.1 厚实庄墙第59页
        4.1.2 松木大房第59-60页
        4.1.3 平缓屋顶第60页
        4.1.4 精致门楼第60-61页
        4.1.5 分期建设第61页
    4.2 庄廓类形第61-63页
    4.3 功能单元第63-80页
        4.3.1 正房第64-66页
        4.3.2 厢房第66-67页
        4.3.3 厕所第67-68页
        4.3.4 储藏第68页
        4.3.5 院落第68页
        4.3.6 生产空间第68-70页
        4.3.7 附属设施第70-72页
        4.3.8 实例分析第72-76页
        4.3.9 空间模式第76-80页
    4.4 材料应用第80-82页
        4.4.1 土资源的利用第80页
        4.4.2.石资源的利用第80-81页
        4.4.3 木资源的利用第81-82页
    4.5 营建流程第82-92页
        4.5.1 砌筑庄廓墙第84-86页
        4.5.2 搭设承重系统第86-88页
        4.5.3 砌筑隔墙第88页
        4.5.4 铺设屋面第88-89页
        4.5.5 安装门窗第89-90页
        4.5.6 细部装修第90-91页
        4.5.7 修葺与维护第91-92页
    4.6 结构做法第92-102页
        4.6.1 承重结构第92-94页
        4.6.2 围护结构第94-100页
        4.6.3 装饰构件第100-102页
    4.7 民族差异第102-103页
    4.8 小结第103-106页
5 碉房类民居营建模式第106-150页
    5.1 依材分类第106-109页
        5.1.1 石木碉房第106-108页
        5.1.2 土木碉房第108页
        5.1.3 土木石混碉第108-109页
    5.2 形态特征第109-111页
        5.2.1 纵向空间第109-110页
        5.2.2 避风向阳第110页
        5.2.3 厚重维护结构第110页
        5.2.4 低矮空间第110页
        5.2.5 就坡建房第110-111页
    5.3 功能单元第111-116页
        5.3.1 堂屋第112页
        5.3.2 居室第112-113页
        5.3.3 经堂第113页
        5.3.4 储藏第113-114页
        5.3.5 牲畜棚第114页
        5.3.6 旱厕第114-115页
        5.3.7 附属设施第115-116页
    5.4 承重体系第116-119页
        5.4.1 墙体承重的结构第116-117页
        5.4.2 墙体与梁柱共同承重的结构第117-118页
        5.4.3 梁柱承重结构第118-119页
    5.5 营建流程第119-135页
        5.5.1 石木碉房第119-124页
        5.5.2 土木碉房第124-128页
        5.5.3 土木石混碉第128-135页
    5.6 案例分析第135-147页
        5.6.1 石碉第135-136页
        5.6.2 土碉第136-140页
        5.6.3 混碉第140-147页
    5.7 各地区碉房对比第147-148页
    5.8 小结第148-150页
6 游牧类民居营建模式第150-158页
    6.1 帐房第150-154页
        6.1.1 功能分区第151-153页
        6.1.2 材料应用第153页
        6.1.3 结构营建第153-154页
    6.2 冬窝子第154-155页
        6.2.1 功能分区第155页
        6.2.2 结构营建第155页
    6.3 小结第155-158页
7 传统民居营建模式的传承与更新第158-168页
    7.1 传承价值第158-159页
        7.1.1 经济价值第158-159页
        7.1.2 文化价值第159页
        7.1.3 生态价值第159页
    7.2 存在问题第159-161页
        7.2.1 地区适宜营建模式的缺失第159-160页
        7.2.2 现代技术与民族文化的背离第160-161页
        7.2.3 单一空间形态与建筑产品第161页
    7.3 困境成因第161-162页
        7.3.1 缺乏本土适宜技术第161页
        7.3.2 忽视居民主体地位第161-162页
        7.3.3 文化自觉意识淡化第162页
    7.4 整合策略第162-163页
        7.4.1 技术的人文倾向第162页
        7.4.2 设计连接过去和未来第162-163页
        7.4.3 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第163页
    7.5 更新模式第163-166页
        7.5.1 智慧延续—环境友好第163-164页
        7.5.2 新旧融合—技术适宜第164-165页
        7.5.3 多元一体—文化传承第165-166页
    7.6 小结第166-168页
8 结语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4页
图目录第174-182页
表目录第182-1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3-184页
致谢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苯酚生物降解开环裂解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对矿化效率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西安明城区三学街片区居住生活空间自组织更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