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创新点 | 第14页 |
2.基于创造性毁灭理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假说 | 第14-18页 |
2.1 创新理论 | 第14-16页 |
2.2 基于创造性毁灭理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假说 | 第16-18页 |
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 第18-25页 |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 | 第18-19页 |
3.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 第19-25页 |
4.经验分析 | 第25-38页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5-34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4.1.2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和指标选取 | 第25-27页 |
4.1.3 创造性毁灭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7-31页 |
4.1.4 变量含义解释 | 第31页 |
4.1.5 定义创造性毁灭指数 | 第31-32页 |
4.1.6 标准化变量 | 第32-34页 |
4.2 模型设定与检验 | 第34-37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34-35页 |
4.2.2 模型调整 | 第35-36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4.3 验证理论假说二 | 第37-38页 |
4.3.1 模型设定 | 第37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5.结论和政策含义 | 第38-40页 |
5.1 结论 | 第38-39页 |
5.2 政策含义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