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杭州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生产性景观调查分析与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第12-13页
        1.1.2 生产性景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性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1 目的第14页
        1.2.2 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8-23页
    2.1 相关概念第18-20页
        2.1.1 乡村与美丽乡村第18-19页
            2.1.1.1 乡村第18页
            2.1.1.2 美丽乡村第18-19页
        2.1.2 景观与乡村景观第19-20页
            2.1.2.1 景观第19页
            2.1.2.2 乡村景观第19-20页
        2.1.3 生产性景观第20页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0-23页
        2.2.1 国外研究动态第20-21页
            2.2.1.1 农业景观美学研究第20页
            2.2.1.2 乡村景观规划第20-21页
            2.2.1.3 可持续生产性景观第21页
        2.2.2 国内研究动态第21-23页
3 乡村生产性景观概述第23-37页
    3.1 理论依据第23-24页
        3.1.1 景观生态学原理第23页
        3.1.2 景观美学原理第23-24页
        3.1.3 可持续发展原理第24页
        3.1.4 田园城市理论第24页
    3.2 乡村生产性景观类型分析第24-33页
        3.2.1 根据景观元素分类第24-29页
            3.2.1.1 农田景观第25-26页
            3.2.1.2 林果景观第26-27页
            3.2.1.3 养殖景观第27页
            3.2.1.4 设施景观第27-29页
            3.2.1.5 农事活动景观第29页
        3.2.2 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第29-31页
            3.2.2.1 庭院生产性景观第29页
            3.2.2.2 田地生产性景观第29-31页
            3.2.2.3 水体生产性景观第31页
        3.2.3 根据景观开发程度分类第31页
            3.2.3.1 原生型第31页
            3.2.3.2 再生型第31页
            3.2.3.3 组合型第31页
        3.2.4 根据景观功能分类第31-33页
            3.2.4.1 庭院美化型第31-32页
            3.2.4.2 休闲观光型第32页
            3.2.4.3 参与体验型第32页
            3.2.4.4 现代科普型第32-33页
            3.2.4.5 自然生态型第33页
    3.3 乡村生产性景观特性第33-36页
        3.3.1 生态性第34页
        3.3.2 生产性第34-35页
        3.3.3 美观性第35页
        3.3.4 文化性第35页
        3.3.5 科普性第35页
        3.3.6 参与性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4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研究第37-49页
    4.1 评价内容与评分标准第37页
        4.4.1 评价内容第37页
        4.4.2 评价标准第37页
    4.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第37-44页
        4.2.1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乡土性评价第37-39页
            4.2.1.1 乡土性评价指标第38-39页
            4.2.1.2 乡土性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第39页
        4.2.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美景度评价第39-40页
            4.2.2.1 美景度评价指标第39-40页
            4.2.2.2 美景度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第40页
        4.2.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可达性评价第40-42页
            4.2.3.1 可达性评价指标第41页
            4.2.3.2 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第41-42页
        4.2.4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感知度评价第42-43页
            4.2.4.1 感知性评价指标第42-43页
            4.2.4.2 感知性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第43页
        4.2.5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综合评价第43-44页
    4.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程序第44-48页
        4.3.1 评价指标特征值矩阵第44-45页
        4.3.2 无量纲化处理第45页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5-47页
        4.3.4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综合评价模型第47-48页
    4.4 小结第48-49页
5 杭州地区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研究第49-79页
    5.1 杭州地区概述第49-50页
        5.1.1 自然地理第49页
        5.1.2 历史文化第49页
        5.1.3 行政经济第49页
        5.1.4 物产特产第49-50页
    5.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调研地的选择及调研内容第50-51页
        5.2.1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调研地的选择第50页
        5.2.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调研内容第50-51页
    5.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实地调查分析第51-71页
        5.3.1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第51-56页
            5.3.1.1 西湖区梅家坞村第51-53页
            5.3.1.2 富阳区贤德村第53-55页
            5.3.1.3 小结第55-56页
        5.3.2 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第56-60页
            5.3.2.1 桐庐县阳山畈村第56-58页
            5.3.2.2 建德市续塘村第58-60页
            5.3.2.3 小结第60页
        5.3.3 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第60-64页
            5.3.3.1 桐庐县环溪村第60-63页
            5.3.3.2 小结第63-64页
        5.3.4 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第64-67页
            5.3.4.1 建德市胥岭村第64-65页
            5.3.4.2 富阳区半山村第65-67页
            5.3.4.3 小结第67页
        5.3.5 渔业开发型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第67-71页
            5.3.5.1 建德三都渔业村第67-69页
            5.3.5.2 临安市青山殿村第69-70页
            5.3.5.3 小结第70-71页
    5.4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与分析第71-75页
        5.4.1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第71-73页
        5.4.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分析第73-75页
    5.5 优缺点总结第75-78页
        5.5.1 优点第75-76页
        5.5.2 缺点第76-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6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内容与方法研究第79-92页
    6.1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原则第79-81页
        6.1.1 合理利用资源,满足经济需求第79页
        6.1.2 做好整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第79-80页
        6.1.3 尊重自然条件,维持良好生态第80页
        6.1.4 保留生产传统,传承乡土文化第80页
        6.1.5 促进公众参与,加强管理措施第80-81页
    6.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目标第81-82页
        6.2.1 维持生产性景观乡土性第81页
        6.2.2 提高生产性景观美景度第81页
        6.2.3 增强生产性景观可达性第81页
        6.2.4 完善生产性景观体验服务第81-82页
    6.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内容第82页
    6.4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营造方法第82-91页
        6.4.1 宅院层级生产性景观营造方法第82-84页
            6.4.1.1 庭院美观型生产性景观第82-83页
            6.4.1.2 民俗技艺场景第83-84页
        6.4.2 村落层级生产性景观营造方法第84-90页
            6.4.2.1 自然式生态田园型第84-88页
            6.4.2.2 现代式休闲观光型第88-90页
        6.4.3 村镇层级生产性景观营造方法第90-91页
            6.4.3.2 衔接乡村景观个体第90页
            6.4.3.1 农业产业集聚规划第90-91页
    6.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7 结语第92-94页
    7.1 结论第92页
    7.2 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图表目录第98-101页
附录第101-102页
个人简介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瘟病菌MoMET3和MoNSR1的基因功能分析
下一篇:杭州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