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20页 |
1.2.1 非饱和土湿化试验研究 | 第13-16页 |
1.2.2 非饱和土本构关系 | 第16-18页 |
1.2.3 模型试验实证 | 第18-19页 |
1.2.4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9-20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1页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非饱和红土的湿化试验 | 第23-81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试验红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 第23-25页 |
2.3 扫描电镜试验 | 第25-28页 |
2.4 XRD激光衍射试验 | 第28-30页 |
2.5 土—水特征曲线 | 第30-37页 |
2.5.1 试验目的 | 第30-31页 |
2.5.2 试样的制备 | 第31-32页 |
2.5.3 试验步骤 | 第32-34页 |
2.5.4 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2.6 常规三轴仪上的湿化试验 | 第37-63页 |
2.6.1 试样的制备 | 第37-38页 |
2.6.2 试验常规三轴仪说明 | 第38-39页 |
2.6.3 湿化变形的试验方案 | 第39-41页 |
2.6.4 常规三轴湿化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63页 |
2.7 GDS三轴仪上的湿化试验 | 第63-75页 |
2.7.1 概述 | 第63-64页 |
2.7.2 GDS吸湿固结排水试验方案设计 | 第64-65页 |
2.7.3 GDS湿化试验步骤 | 第65页 |
2.7.4 湿化变形的时间效应分析 | 第65-69页 |
2.7.5 变形规律分析 | 第69-75页 |
2.8 GDS和常规三轴湿化试验对比分析 | 第75-79页 |
2.8.1 试验仪器本身比较 | 第75-77页 |
2.8.2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79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3章 路堤湿化变形模型试验 | 第81-122页 |
3.1 概述 | 第81页 |
3.2 模型框架及试验装置设计 | 第81-87页 |
3.2.1 模型框架设计 | 第81-83页 |
3.2.2 试验装置设计 | 第83-87页 |
3.3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与模型制作 | 第87-97页 |
3.3.1 路堤模型尺寸 | 第87-88页 |
3.3.2 试验设备的埋设 | 第88-90页 |
3.3.3 土体位移测量系统设计 | 第90-91页 |
3.3.4 路堤模型的制作 | 第91-97页 |
3.4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97-120页 |
3.4.1 水位升降试验结果 | 第97-111页 |
3.4.2 人工降雨试验结果 | 第111-12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4章 非饱和土湿化变形本构研究 | 第122-134页 |
4.1 概述 | 第122页 |
4.2 突变模型 | 第122-126页 |
4.2.1 修正的突变模型 | 第123-125页 |
4.2.2 突变本构关系 | 第125-126页 |
4.3 非饱和土微观本构关系及公式推导 | 第126-130页 |
4.3.1 基质吸力和饱和角的关系 | 第126-128页 |
4.3.2 饱和角和含水率的关系 | 第128-130页 |
4.4 推导公式的试验验证 | 第130-131页 |
4.5 不同应力水平下含水率与湿化变形规律理论分析 | 第131-13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5章 路堤浸水湿化数值模拟 | 第134-142页 |
5.1 概述 | 第134页 |
5.2 路堤浸水湿化变形模拟 | 第134-139页 |
5.2.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134-137页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37-139页 |
5.3 不同路堤高及浸水高度对湿化变形影响 | 第139-141页 |
5.4 结论 | 第141-14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6.1 结论 | 第142-144页 |
6.2 展望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