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1-1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2.1.2 入选标准 | 第11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2.2.1 基本资料的收集 | 第11-12页 |
2.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 第12-13页 |
2.2.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A检测 | 第13页 |
2.2.4 受检者分组 | 第13-14页 |
2.2.5 筛选指标 | 第14页 |
2.2.6 统计学方法 | 第14-15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5-19页 |
3.1 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 第15-16页 |
3.2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16-17页 |
3.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斑块稳定性的优势 | 第17页 |
3.4 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 第17-18页 |
3.5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CRP的Spearsman相关分析 | 第18页 |
3.6 统计分析结果 | 第18-1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19-26页 |
4.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的病理机制 | 第19-20页 |
4.2 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 第20-23页 |
4.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发生机制 | 第23页 |
4.4 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 | 第23-24页 |
4.5 颈动脉超声对斑块及其稳定性的检测及评价 | 第24-2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6-28页 |
5.1 结论 | 第26页 |
5.2 问题与展望 | 第26-28页 |
5.2.1 局限性 | 第26页 |
5.2.2 展望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2-33页 |
综述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