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 | 第14-16页 |
1.2.1 生物质资源及特点 | 第14-15页 |
1.2.2 生物质的化学组成 | 第15-16页 |
1.3 生物质热解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单组分全局反应模型 | 第16-17页 |
1.3.2 多组分全局反应模型 | 第17-20页 |
1.4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 第20-23页 |
1.4.1 计算流体力学及LBM基本思想 | 第20-21页 |
1.4.2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22页 |
1.4.3 LBM在工程热物理上的应用 | 第22-23页 |
1.5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样品及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2.1 样品及性质分析 | 第25-27页 |
2.2.2 研究方法与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30页 |
2.3.1 热重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2.3.2 红外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生物质热解的TG-FTIR实验研究 | 第31-45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生物质热解的热重分析 | 第31-34页 |
3.2.1 热重曲线分析 | 第31-33页 |
3.2.2 热重曲线参数计算 | 第33-34页 |
3.3 生物质热解气相产物的FTIR分析 | 第34-37页 |
3.4 氧浓度对生物质热解的影响 | 第37-41页 |
3.4.1 氧浓度对热失重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2 氧浓度对气相产物析出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升温速率对生物质热解的影响 | 第41-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生物质热解的动力学模拟 | 第45-55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机理 | 第45-49页 |
4.2.1 固体燃烧中的扩散现象 | 第45-46页 |
4.2.2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模型 | 第46-49页 |
4.3 动力学模拟结果 | 第49-53页 |
4.3.1 动力学参数的拟合 | 第49-51页 |
4.3.2 焦炭的生成模拟 | 第51-52页 |
4.3.3 各组分热解的模拟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生物质热解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 第55-69页 |
5.1 前言 | 第55页 |
5.2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模型建立 | 第55-58页 |
5.2.1 Boltzmann方程的建立与近似处理 | 第55-57页 |
5.2.2 格子Boltzmann方法计算步骤 | 第57-58页 |
5.3 温度分布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 第58-62页 |
5.3.1 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5.3.2 边界处理 | 第59-60页 |
5.3.3 热解过程中的温度分布 | 第60-62页 |
5.4 孔隙变化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 第62-67页 |
5.4.1 计算模型 | 第62-63页 |
5.4.2 计算内容与边界处理 | 第63-64页 |
5.4.3 热解过程中孔隙的变化 | 第64-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