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者情感的跨界产品购买意愿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文章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文章结构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33页 |
2.1 跨界合作 | 第20-22页 |
2.1.1 跨界合作的案例 | 第20-21页 |
2.1.2 跨界合作的定义 | 第21-22页 |
2.1.3 跨界合作的类型 | 第22页 |
2.2 跨界产品 | 第22-25页 |
2.2.1 跨界产品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2 跨界产品的案例 | 第23-24页 |
2.2.3 跨界产品的优势 | 第24-25页 |
2.2.4 跨界产品应遵循的法则 | 第25页 |
2.3 消费者情感需求 | 第25-27页 |
2.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5-26页 |
2.3.2 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 第26-27页 |
2.4 情感化设计 | 第27-29页 |
2.4.1 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 第27-28页 |
2.4.2 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 | 第28-29页 |
2.5 消费者购买意愿 | 第29-33页 |
2.5.1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概念 | 第29-30页 |
2.5.2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5.3 技术接受模型(TAM) | 第31-33页 |
第3章 模型建立和假设提出 | 第33-40页 |
3.1 造型美观度与购买意愿 | 第34-35页 |
3.2 社会交互性与购买意愿 | 第35-36页 |
3.3 品牌忠诚与购买意愿 | 第36-37页 |
3.4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 | 第37-38页 |
3.5 个人创新性的调节作用 | 第38-40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40-47页 |
4.1 问卷的开发 | 第40-41页 |
4.2 数据的收集 | 第41页 |
4.3 变量的测量 | 第41-43页 |
4.4 预调研分析 | 第43-47页 |
4.4.1 信度分析 | 第43-44页 |
4.4.2 效度分析 | 第44-46页 |
4.4.3 正式量表形成 | 第46-47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47-62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7-51页 |
5.1.1 样本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5.1.2 变量数据描述 | 第49-51页 |
5.2 测量模型检验 | 第51-53页 |
5.2.1 信度分析 | 第51页 |
5.2.2 效度分析 | 第51-53页 |
5.3 结构方程模型 | 第53-59页 |
5.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5.3.2 模型拟合指标评价 | 第54页 |
5.3.3 模型主效应分析 | 第54-56页 |
5.3.4 个人创新性调节效应分析 | 第56-57页 |
5.3.5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57-58页 |
5.3.6 假设检验结果 | 第58-59页 |
5.4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 第59-6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附录1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