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数字体育产业园的城市设计初探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数字化时代的兴起 | 第10页 |
1.1.2 数字体育的应用前景 | 第10页 |
1.1.3 创意产业园的建设高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4.1 交叉学科研究法 | 第11-12页 |
1.4.2 文献资料法 | 第12页 |
1.4.3 实地调研 | 第12-1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主题产业园的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 第14-28页 |
2.1 主题产业园的代表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2.1.1 产业园的概述 | 第14页 |
2.1.2 主题产业园的形成原因 | 第14-15页 |
2.1.3 主题产业园的分类 | 第15-17页 |
2.1.4 北京地区主题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2.2 北京地区主题产业园的案例分析 | 第18-27页 |
2.2.1 选取案例原则 | 第18页 |
2.2.2 清华科技园 | 第18-21页 |
2.2.3 798 艺术区 | 第21-24页 |
2.2.4 新华1949园区 | 第24-27页 |
2.2.5 案例比较与经验总结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主题产业园的规划设计研究 | 第28-44页 |
3.1 主题产业园的主题策划程序 | 第28页 |
3.1.1 政策研究与市场分析 | 第28页 |
3.1.2 发展模式 | 第28页 |
3.1.3 产业定位 | 第28页 |
3.1.4 功能业态 | 第28页 |
3.2 城市设计要求下的主题产业园设计要素及方法 | 第28-43页 |
3.2.1 园区用地调整 | 第29页 |
3.2.2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 第29-37页 |
3.2.3 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 | 第37-41页 |
3.2.4 交通与停车 | 第41页 |
3.2.5 环境设施与景观小品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首钢数字体育产业园的主题策划 | 第44-55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44-47页 |
4.1.1 项目背景 | 第44-46页 |
4.1.2 项目区位 | 第46-47页 |
4.1.3 区位特色 | 第47页 |
4.1.4 发展模式 | 第47页 |
4.1.5 产业定位 | 第47页 |
4.2 现状评估 | 第47-51页 |
4.2.1 周边环境评估 | 第47-50页 |
4.2.2 现状建筑价值评估 | 第50-51页 |
4.3 总体规划目标 | 第51页 |
4.4 功能及规模目标 | 第51-52页 |
4.5 建筑形态设想 | 第52-54页 |
4.5.1 建筑空间的基本原则 | 第52-53页 |
4.5.2 改造类空间设想 | 第53页 |
4.5.3 新建类空间设想 | 第53-54页 |
4.6 公共空间设想 | 第54页 |
4.7 绿化景观设想 | 第54页 |
4.8 主题氛围设想 | 第5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首钢数字体育产业园的城市设计 | 第55-89页 |
5.1 设计要求 | 第55页 |
5.1.1 功能要求 | 第55页 |
5.1.2 形象要求 | 第55页 |
5.1.3 社会要求 | 第55页 |
5.2 设计理念 | 第55-56页 |
5.2.1 规划设计理念 | 第55页 |
5.2.2 功能分区设计理念 | 第55-56页 |
5.2.3 公共空间设计理念 | 第56页 |
5.3 城市设计方案 | 第56-88页 |
5.3.1 用地总平面规划 | 第56-61页 |
5.3.2 改造类建筑设计 | 第61-69页 |
5.3.3 新建类建筑设计 | 第69-75页 |
5.3.4 外部空间设计 | 第75-79页 |
5.3.5 景观环境设计 | 第79-81页 |
5.3.6 道路交通设计 | 第81-83页 |
5.3.7 主题氛围营造 | 第83-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附录(一):首钢工业区现状建筑鸟瞰图 | 第90-91页 |
附录(二):首钢数字体育产业园规划设计鸟瞰图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后记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