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北京居住型四合院及胡同微改造研究--以前门草厂地区改造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人居环境改善需求第9-10页
        1.1.2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第10-11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2页
    1.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研究第12-14页
        1.3.1 国外理论及实践第12-13页
        1.3.2 国内理论及实践第13页
        1.3.3 理论发展趋势第13-14页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4.2 现实意义第15页
    1.5 研究目标及方法第15-16页
        1.5.1 研究目标第15页
        1.5.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6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2章 北京胡同与四合院改造实践、问题与微改造理论第17-33页
    2.1 北京旧城四合院改造历程第17-21页
        2.1.1 大规模改造第17-19页
        2.1.2 有机更新探索第19-21页
        2.1.3 小结第21页
    2.2 新时期北京胡同与合院改造模式第21-26页
        2.2.1 居住型自发性改造模式第21-23页
        2.2.2 商业植入型改造模式第23-25页
        2.2.3 文化植入型模式第25-26页
        2.2.4 小结第26页
    2.3 新时期改造实践中的问题第26-28页
        2.3.1 历史文化与生活文化遭到破坏第26-27页
        2.3.2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第27页
        2.3.3 改造质量参差不齐第27-28页
        2.3.4 小结第28页
    2.4 微改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28-31页
        2.4.1 微改造理论发展第28-29页
        2.4.2 微改造优势分析第29-30页
        2.4.3 微改造目标与内涵第30-31页
    2.5 小结第31-33页
第3章 北京胡同微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第33-45页
    3.1 胡同微改造设计原则与策略第33-35页
        3.1.1 文化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策略第33页
        3.1.2 循序渐进与适度更新原则第33-34页
        3.1.3 公众参与原则第34页
        3.1.4 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第34-35页
    3.2 胡同微改造设计方法第35-44页
        3.2.1 胡同功能优化第35-38页
        3.2.2 道路系统优化第38-39页
        3.2.3 空间环境优化第39-43页
        3.2.4 公共设施优化第43-44页
    3.3 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四合院微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第45-59页
    4.1 四合院微改造设计原则与策略第45-46页
        4.1.1 历史文化保护与整体性控制原则第45页
        4.1.2 尊重个体需求,精细化设计原则第45-46页
        4.1.3 经济适宜性原则第46页
        4.1.4 新标准与新技术的适应性应用原则第46页
    4.2 四合院适宜性微改造设计方法第46-56页
        4.2.1 重组式第47-49页
        4.2.2 植入式第49-50页
        4.2.3 整合式第50-54页
        4.2.4 模块化第54-56页
    4.3 小结第56-59页
第5章 北京前门草厂街区微改造案例研究第59-87页
    5.1 历史发展概况第59-61页
    5.2 改造策略第61-62页
    5.3 现状与需求分析第62-66页
        5.3.1 居住密度过大第62-63页
        5.3.2 道路交通混乱第63页
        5.3.3 历史风貌特色缺失第63页
        5.3.4 绿化环境恶化第63-64页
        5.3.5 设施老化与缺失第64页
        5.3.6 合院建筑质量评估第64-66页
    5.4 胡同微改造第66-69页
        5.4.1 道路疏通第66页
        5.4.2 风貌恢复第66-68页
        5.4.3 管网铺设第68页
        5.4.4 环境设施完善第68-69页
    5.5 四合院微改造第69-82页
        5.5.1 草厂四条41号院第69-72页
        5.5.2 草厂四条23号院第72-75页
        5.5.3 草厂五条21号院第75-78页
        5.5.4 草厂五条32号院第78-82页
    5.6 庭院微改造第82-84页
    5.7 微改造其他技术环节第84-86页
    5.8 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87-89页
    6.1 平衡矛盾——“现代需求”与“传统形式”之间的矛盾第87页
    6.2 适度改造——个性化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矛盾第87-88页
    6.3 技术经济——避免“简单式更新改造”与可复制工业化倾向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图表目录第93-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初喜仁龙对北京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下一篇:首钢数字体育产业园的城市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