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1.1 河流生态环境概述 | 第19-20页 |
1.2 河流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20-21页 |
1.2.1 河流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 第20页 |
1.2.2 河流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作用 | 第20页 |
1.2.3 环境条件对河流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赤水河概况 | 第21-22页 |
1.3.1 赤水河简介 | 第21-22页 |
1.3.2 赤水河水环境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4 环境微生物检测技术 | 第22-27页 |
1.4.1 样品采集方法 | 第22页 |
1.4.2 微生物分离培养法 | 第22-23页 |
1.4.3 分子生态检测技术 | 第23-26页 |
1.4.4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26-27页 |
1.5 原核生物新种鉴定 | 第27-28页 |
1.5.1 新种鉴定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5.2 新种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目的及意义 | 第28-31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28-29页 |
1.6.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页 |
1.6.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6.4 本课题的创新性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河水样品的采集和理化性质分析 | 第31-37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1页 |
2.2.2 样品采集方法和原位数据的采集 | 第31页 |
2.2.3 河水样品的预处理 | 第31-33页 |
2.2.4 河水样品水化学分析 | 第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2.3.1 样品采集结果 | 第33页 |
2.3.2 水样理化检测结果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赤水河可培养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 第37-49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2.1 实验主要材料 | 第37页 |
3.2.2 培养基 | 第37-38页 |
3.2.3 涂布培养与划线分离筛选菌种 | 第38页 |
3.2.4 分离菌种16S rRNA鉴定 | 第38页 |
3.2.5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3.3.1 不同培养基菌落生长情况 | 第38-39页 |
3.3.2 菌落计数结果 | 第39-41页 |
3.3.3 16S rRNA菌种鉴定结果 | 第41页 |
3.3.4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9页 |
第四章 高通量测序分析河水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 | 第49-71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9页 |
4.2.2 样品基因组的提取 | 第49页 |
4.2.3 细菌基因组16S rRNA PCR扩增 | 第49-50页 |
4.2.4 古菌基因组16S rRNA PCR扩增 | 第50-51页 |
4.2.5 454测序 | 第51页 |
4.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70页 |
4.3.1 河水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 | 第51-61页 |
4.3.2 河水古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 | 第61-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河水样品微生物丰度 | 第71-77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5.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71页 |
5.2.2 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71-72页 |
5.2.3 质粒提取 | 第72页 |
5.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2-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6页 |
5.3.1 标准曲线 | 第73页 |
5.3.2 定量PCR结果 | 第73-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赤水河新种微生物鉴定 | 第77-103页 |
6.1 引言 | 第77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77-80页 |
6.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77-78页 |
6.2.2 染色液、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第78-79页 |
6.2.3 其他材料 | 第79-80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80-85页 |
6.3.1 系统发育分类方法 | 第80页 |
6.3.2 表型分类方法 | 第80-82页 |
6.3.3 化学分类方法 | 第82-85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85-101页 |
6.4.1 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 | 第85-89页 |
6.4.2 表型特征分析结果 | 第89-94页 |
6.4.3 化学特征分析结果 | 第94-99页 |
6.4.4 新种描述 | 第99-10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7.1 结论 | 第103-105页 |
7.2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1 赤水河微生物鉴定菌种目录 | 第111-120页 |
附录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20-121页 |
附录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21-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9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29-131页 |
附件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