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1.3.1 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9-22页 |
1.3.2 生态网络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1.3.3 水资源利用系统的生态网络分析 | 第25-26页 |
1.4 研究区域 | 第26-2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1.7 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系统生态网络模型构建 | 第32-44页 |
2.1 ENA模型构建 | 第32-33页 |
2.1.1 ENA基本模型 | 第32-33页 |
2.1.2 ENA的网络模型构建 | 第33页 |
2.2 水资源利用系统的网络特征辨析与构建 | 第33-42页 |
2.2.1 系统边界、组分及组分间以及系统与环境间水流交换关系 | 第34-35页 |
2.2.2 流域水资源利用系统生态网络模型构建 | 第35-42页 |
2.3 考虑生态水量的水资源利用系统生态网络模型修正 | 第42-44页 |
2.3.1 生态水虚拟节点构建 | 第42-43页 |
2.3.2 修正后的用水网络模型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网络结构指标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评价 | 第44-60页 |
3.1 ENA中的可持续评价理论 | 第44-46页 |
3.1.1 势分析 | 第44-46页 |
3.1.2 网络结构平衡理论 | 第46页 |
3.2 水资源利用系统中的网络结构平衡 | 第46-48页 |
3.2.1 水资源利用系统的网络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3.2.2 网络结构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意义 | 第47-48页 |
3.3 水资源利用的最优网络模型构建 | 第48-50页 |
3.3.1 最优网络模型定义 | 第48-49页 |
3.3.2 最优网络模型构建方法 | 第49-50页 |
3.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50-52页 |
3.4.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网络评价概念模型 | 第50-51页 |
3.4.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网络结构评价指标 | 第51-52页 |
3.5 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网络结构评价 | 第52-60页 |
3.5.1 淮河流域最优网络流 | 第52-55页 |
3.5.2 淮河流域可持续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第四章 用水单元对系统可持续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60-88页 |
4.1 工业用水单元对系统可持续的影响 | 第60-66页 |
4.1.1 网络模型 | 第60-63页 |
4.1.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4.2 农业用水单元对系统可持续的影响 | 第66-73页 |
4.2.1 网络模型 | 第67-70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70-73页 |
4.3 生活用水单元对系统可持续的影响 | 第73-80页 |
4.3.1 网络模型 | 第74-77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77-80页 |
4.4 景观用水对系统可持续的影响 | 第80-88页 |
4.4.1 网络模型 | 第80-83页 |
4.4.2 结果与讨论 | 第83-88页 |
第五章 网络-社会-经济-生态复合指标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评价 | 第88-102页 |
5.1 指标权重确定与评价方法 | 第88-90页 |
5.1.1 层次分析法 | 第88页 |
5.1.2 权重的计算及检验 | 第88-90页 |
5.2 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多指标体系的系统可持续评价 | 第90-98页 |
5.2.1 现有的社会-经济-生态多指标体系 | 第90页 |
5.2.2 评价指标与权重值 | 第90-95页 |
5.2.3 评价结果及讨论 | 第95-98页 |
5.3 网络-社会-经济-生态复合指标的系统可持续评价 | 第98-102页 |
5.3.1 网络-社会-经济-生态复合指标 | 第98页 |
5.3.2 评价结果及讨论 | 第98-10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2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12-114页 |
附件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