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关键点 | 第14-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研究关键点 | 第15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2 问卷调查与实验测试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 2.1 问卷调查基本原理 | 第16-19页 | 
| 2.1.1 问卷设计 | 第16-17页 | 
| 2.1.2 问卷统计分析 | 第17-19页 | 
| 2.2 实验测试原理 | 第19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 3 地铁车厢气流组织数值模拟方法 | 第21-29页 | 
|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 第21-23页 | 
| 3.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23-25页 | 
| 3.2.1 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 | 第23页 | 
| 3.2.2 动量守恒方程(Navier-Stokes方程) | 第23-24页 | 
| 3.2.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4-25页 | 
| 3.3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第25-26页 | 
| 3.4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第26页 | 
| 3.5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 第26-28页 | 
| 3.6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PHOENICS | 第28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4 北京地铁车厢内部环境质量的主观感受分析 | 第29-37页 | 
| 4.1 现场问卷调查 | 第29-30页 | 
| 4.2 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 第30-35页 | 
| 4.3 影响主观感受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5 北京地铁列车车厢室内环境质量检测 | 第37-93页 | 
| 5.1 地铁列车车厢空气质量标准 | 第37-38页 | 
| 5.2 地铁列车车厢舒适性指标 | 第38-39页 | 
| 5.3 北京地铁列车车厢室内环境质量检测 | 第39-92页 | 
| 5.3.1 一号线测试结果 | 第41-54页 | 
| 5.3.2 五号线测试结果 | 第54-67页 | 
| 5.3.3 十号线测试结果 | 第67-80页 | 
| 5.3.4 十五号线测试结果 | 第80-90页 | 
| 5.3.5 各条线路测试小结 | 第90-9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6 地铁列车车厢内部热环境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 第93-131页 | 
| 6.1 计算模型及参数设置 | 第93-98页 | 
| 6.2 车厢内部热环境的模拟过程 | 第98-100页 | 
| 6.3 车厢内气流组织速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00-115页 | 
| 6.3.1 运动列车空载车厢内速度分布 | 第100-104页 | 
| 6.3.2 运动列车满载车厢内速度分布 | 第104-108页 | 
| 6.3.3 运动列车超载车厢内速度分布 | 第108-112页 | 
| 6.3.4 静止列车空载车厢内速度分布 | 第112-115页 | 
| 6.4 车厢内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15-130页 | 
| 6.4.1 运动列车空载车厢内温度场分布 | 第115-121页 | 
| 6.4.2 运动列车满载车厢内温度场分布 | 第121-125页 | 
| 6.4.3 运动列车超载车厢内温度场分布 | 第125-129页 | 
| 6.4.4 静止列车空载车厢内温度场分布 | 第129-130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 7 地铁列车车厢内部热舒适性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 第131-157页 | 
| 7.1 运动列车满载车厢内舒适度指数分析 | 第132-141页 | 
| 7.2 运动列车超载车厢内舒适度指数分析 | 第141-156页 | 
| 7.3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 8 结论 | 第157-159页 | 
| 8.1 主要结论 | 第157-158页 | 
| 8.2 工作展望 | 第158-1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9-161页 | 
| 作者简历 | 第161-16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