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中职生自我同一性、应对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自我同一性概述第9-13页
        1.1.1 Erikson 的多维抽象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第9页
        1.1.2 Marcia 的二维自我同一性操作定义第9-11页
        1.1.3 Waterman 的三维自我同一性操作定义第11页
        1.1.4 其他学者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第11-12页
        1.1.5 青少年期发展的课题——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第12-13页
        1.1.6 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第13页
    1.2 应对方式研究概述第13-14页
        1.2.1 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第13-14页
        1.2.2 应对方式相关研究第14页
    1.3 社会适应能力概述第14-17页
        1.3.1 适应的定义第14-15页
        1.3.2 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第15页
        1.3.3 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第15-16页
        1.3.4 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1.4 自我同一性、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1.4.1 应对方式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第17页
        1.4.2 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第17页
        1.4.3 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2 问题提出第19-21页
    2.1 问题提出第19页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页
    2.3 研究假设第19-21页
3 研究方法第21-23页
    3.1 研究对象第21页
    3.2 测量工具第21-22页
        3.2.1 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第21页
        3.2.2 应对方式量表第21-22页
        3.2.3 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第22页
    3.3 统计方法第22-23页
4 研究结果第23-35页
    4.1 中职生自我同一性、应对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第23-27页
        4.1.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自我同一性总体状况第23-24页
        4.1.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对方式总体状况第24-26页
        4.1.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状况第26-27页
    4.2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第27-29页
        4.2.1 应对方式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第27-28页
        4.2.2 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第28页
        4.2.3 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第28-29页
    4.3 变量间的回归分析第29-31页
        4.3.1 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第29页
        4.3.2 应对方式各维度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第29-30页
        4.3.3 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对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第30-31页
    4.4 中介效应分析第31-35页
        4.4.1 问题解决在总体成就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31-33页
        4.4.2 问题解决在总体延缓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33-35页
5 分析与讨论第35-41页
    5.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分析讨论第35-36页
    5.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对方式状况的讨论第36-37页
    5.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讨论第37-38页
    5.4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应对方式、社会适应的关系的分析讨论第38-39页
        5.4.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第38页
        5.4.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第38-39页
        5.4.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第39页
    5.5 应对方式在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第39-41页
6 结论第41-42页
7 本研究的不足和设想第42-43页
    7.1 本研究的不足第42页
    7.2 本研究设想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附录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生命文化教育研究
下一篇: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