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集装箱港口发展情况 | 第14-21页 |
2.1 集装箱运输服务特征 | 第14-16页 |
2.1.1 运输效率高 | 第14页 |
2.1.2 运输质量高 | 第14-15页 |
2.1.3 专业化程度高 | 第15页 |
2.1.4 标准化运输 | 第15-16页 |
2.2 国际集装箱港口发展 | 第16-18页 |
2.2.1 集装箱运输的产生 | 第16页 |
2.2.2 集装箱运输和集装箱港口的快速发展 | 第16-17页 |
2.2.3 集装箱港口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 第17-18页 |
2.3 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情况 | 第18-21页 |
2.3.1 我国集装箱港口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3.2 我国主要集装箱港口群的发展情况 | 第19-21页 |
第3章 影响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21-28页 |
3.1 经济贸易发展的因素 | 第21-24页 |
3.1.1 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 第21-22页 |
3.1.2 贸易格局变化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3 腹地经济发展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 现代物流发展的因素 | 第24-26页 |
3.2.1 现代物流发展与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关系 | 第24-25页 |
3.2.2 现代物流体系下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方向 | 第25-26页 |
3.3 社会技术变革的因素 | 第26-28页 |
3.3.1 生产技术 | 第26-27页 |
3.3.2 工程技术 | 第27页 |
3.3.3 信息技术 | 第27-28页 |
第4章 集装箱港口发展的主体分析 | 第28-35页 |
4.1 政府部门 | 第28-30页 |
4.1.1 中央政府对于集装箱港口的管理 | 第28-29页 |
4.1.2 地方政府对于集装箱港口的管理 | 第29-30页 |
4.2 港口运营公司 | 第30-32页 |
4.3 船舶运输公司 | 第32-33页 |
4.4 三大主体的相互关系分析 | 第33-35页 |
第5章 我国M集装箱港口发展的案例分析 | 第35-43页 |
5.1 M集装箱港口的发展环境 | 第35-38页 |
5.1.1 国内外经济增长形势 | 第35-36页 |
5.1.2 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情况 | 第36-37页 |
5.1.3 M集装箱港口内部设施环境 | 第37-38页 |
5.2 M集装箱港口的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 | 第38-39页 |
5.2.1 M集装箱港口企业愿景和使命 | 第38页 |
5.2.2 M集装箱港口经营管理理念 | 第38-39页 |
5.2.3 M集装箱港口企业文化 | 第39页 |
5.3 M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战略 | 第39-43页 |
5.3.1 “国际化”发展战略 | 第39-41页 |
5.3.2 “数字化”发展战略 | 第41-42页 |
5.3.3 价值蓝海战略 | 第42-43页 |
第6章 促进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3-47页 |
6.1 促进港口运营商转型、提高港口运营效率 | 第43-44页 |
6.2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战略合作 | 第44页 |
6.3 拓展业务范围、加强创新步伐 | 第44-45页 |
6.4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竞争力 | 第45-46页 |
6.5 合理规划和布局集装箱港口建设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