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铅毒性及检测 | 第10-12页 |
1.2 金属的全细胞检测 | 第12-14页 |
1.3 细菌调控铅离子的机制 | 第14-16页 |
1.4 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 | 第16-21页 |
1.4.1 革兰氏阴性菌展示系统 | 第17-19页 |
1.4.2 革兰氏阳性菌展示系统 | 第19-21页 |
第2章 铅全细胞探针的构建及其应用 | 第21-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 菌株、质粒 | 第21页 |
2.1.2 材料、试剂 | 第21-2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1.4 试剂配方 | 第23-24页 |
2.1.4.1 培养基 | 第23页 |
2.1.4.2 pH缓冲液 | 第23-24页 |
2.1.4.3 电泳缓冲液 | 第24页 |
2.1.4.4 化学贮存液 | 第24页 |
2.1.4.5 其它溶液 | 第24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24-35页 |
2.2.1 C.metallidurans基因组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2 基因扩增 | 第25-27页 |
2.2.2.1 pbr基因扩增 | 第25-26页 |
2.2.2.2 pbr-pbrR基因扩增 | 第26-27页 |
2.2.3 PCR产物回收 | 第27-28页 |
2.2.4 酶切处理 | 第28-30页 |
2.2.4.1 pbr-pbrR基因酶切处理 | 第28页 |
2.2.4.2 pbr基因酶切处理 | 第28-29页 |
2.2.4.3 pSB 1A2酶切处理 | 第29-30页 |
2.2.5 酶切产物回收 | 第30页 |
2.2.6 连接反应 | 第30-31页 |
2.2.6.1 pbr-pbrR连接到pSB1A2 | 第30-31页 |
2.2.6.2 pbr连接到pSB1A2 | 第31页 |
2.2.7 E.coli感受态制备 | 第31-32页 |
2.2.8 E.coli转化 | 第32页 |
2.2.9 重组子筛选 | 第32-34页 |
2.2.9.1 pbr-pbrR/pSB1A2重组子筛选 | 第33页 |
2.2.9.2 pbr-pbrR-pbr/pSB1A2重组子筛选 | 第33-34页 |
2.2.10 铅全细胞探针的应用 | 第34-35页 |
2.2.10.1 灵敏度检测 | 第34页 |
2.2.10.2 选择性检测 | 第34-3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2.3.1 铅全细胞探针的构建 | 第35-38页 |
2.3.1.1 铅全细胞探针质粒构建图 | 第35-36页 |
2.3.1.2 pbr-pbrR/pSB1A2质粒的构建 | 第36-37页 |
2.3.1.3 pbr-pbrR-pbr/pSB1A2质粒的构建 | 第37-38页 |
2.3.2 灵敏度检测 | 第38-39页 |
2.3.3 选择性检测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铅全细胞吸附器的构建及其应用 | 第42-7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2-46页 |
3.1.1 菌株、质粒 | 第42-43页 |
3.1.2 材料、试剂 | 第43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3.1.4 试剂配方 | 第43-46页 |
3.1.4.1 培养基 | 第43页 |
3.1.4.2 电泳缓冲液 | 第43页 |
3.1.4.3 凝胶加样缓冲液 | 第43-44页 |
3.1.4.4 化学贮存液 | 第44-45页 |
3.1.4.5 其它溶液 | 第45-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60页 |
3.2.1 质粒提取 | 第46-47页 |
3.2.2 基因扩增 | 第47-52页 |
3.2.2.1 编码OmpA(1-159)蛋白的基因扩增 | 第47-48页 |
3.2.2.2 编码Lpp(1-29)-OmpA(66-181)蛋白的基因扩增 | 第48-49页 |
3.2.2.3 编码PbrR蛋白的基因扩增 | 第49-50页 |
3.2.2.4 编码OmpA-PbrR融合蛋白的基因扩增 | 第50-51页 |
3.2.2.5. 编码Lpp-OmpA-PbrR融合蛋白的基因扩增 | 第51-52页 |
3.2.3 PCR产物回收 | 第52页 |
3.2.4 酶切处理 | 第52-53页 |
3.2.4.1 ompA-pbrR基因酶切处理 | 第52页 |
3.2.4.2 lpp-ompA-pbrR基因酶切处理 | 第52-53页 |
3.2.4.3 pBAD酶切处理 | 第53页 |
3.2.5 酶切产物回收 | 第53页 |
3.2.6 连接反应 | 第53-54页 |
3.2.6.1 ompA-pbrR连接到pBAD | 第53-54页 |
3.2.6.2 lpp-ompA-pbrR连接到pBAD | 第54页 |
3.2.7 E.coli感受态制备 | 第54页 |
3.2.8 E.coli转化 | 第54页 |
3.2.9 重组子筛选 | 第54-56页 |
3.2.9.1 ompA-pbrR/pBAD重组子筛选 | 第54-55页 |
3.2.9.2 lpp-ompA-pbrR/pBAD重组子筛选 | 第55-56页 |
3.2.10 蛋白质表达 | 第56页 |
3.2.11 蛋白质验证 | 第56-57页 |
3.2.11.1 SDS.PAGE | 第56-57页 |
3.2.11.2 western blot | 第57页 |
3.2.12 铅全细胞吸附器的应用 | 第57-59页 |
3.2.12.1 诱导剂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12.2 铅浓度的影响 | 第58页 |
3.2.12.3 铅加入时间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12.4 单一金属的选择性吸附 | 第59页 |
3.2.12.5 混合金属的选择性吸附 | 第59页 |
3.2.1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9-60页 |
3.2.14 拟南芥发芽实验 | 第6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0-69页 |
3.3.1 铅全细胞吸附器的构建 | 第60-64页 |
3.3.1.1 铅全细胞吸附器质粒图谱 | 第60页 |
3.3.1.2 质粒ompA-pbrR/pBAD的构建 | 第60-63页 |
3.3.1.3 质粒lpp-ompA-pbrR/pBAD的构建 | 第63-64页 |
3.3.2 蛋白质表达验证 | 第64-65页 |
3.3.3 铅全细胞吸附器的应用 | 第65-67页 |
3.3.3.1 诱导剂的影响 | 第65页 |
3.3.3.2 铅浓度的影响 | 第65页 |
3.3.3.3 铅加入时间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3.4 选择性吸附 | 第66-67页 |
3.3.4 透射电镜分析 | 第67-68页 |
3.3.5 拟南芥发芽实验 | 第68-69页 |
3.4 讨论 | 第69-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