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隐私关注对互联网理财产品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框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5-35页 |
2.1 互联网金融 | 第15-21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 第17-18页 |
2.1.3 互联网理财产品类型 | 第18-19页 |
2.1.4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特点 | 第19-21页 |
2.2 隐私关注 | 第21-27页 |
2.2.1 隐私的定义 | 第21-22页 |
2.2.2 隐私关注的定义 | 第22-24页 |
2.2.3 隐私关注的测量 | 第24-26页 |
2.2.4 隐私关注的应用领域 | 第26-27页 |
2.3 采纳意愿 | 第27-31页 |
2.3.1 理性行为理论 | 第28页 |
2.3.2 技术接受模型 | 第28-29页 |
2.3.3 计划行为理论 | 第29页 |
2.3.4 效价框架理论 | 第29-31页 |
2.4 隐私关注与采纳意愿的关系研究 | 第31-34页 |
2.4.1 隐私关注直接影响采纳意愿 | 第31-32页 |
2.4.2 隐私关注间接影响采纳意愿 | 第32页 |
2.4.3 隐私关注直接与间接影响采纳意愿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 第35-41页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5-38页 |
3.2 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41-57页 |
4.1 研究变量的测量 | 第41-45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41页 |
4.1.2 调研对象 | 第41-42页 |
4.1.3 初始问卷变量测量 | 第42-45页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4.2.1 SPSS分析方法介绍 | 第45-46页 |
4.2.2 SEM方法介绍 | 第46-47页 |
4.3 预调研测试 | 第47-55页 |
4.3.1 预调研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47-49页 |
4.3.2 预调研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49-51页 |
4.3.3 预调研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5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57-81页 |
5.1 正式问卷调研与数据概况 | 第57页 |
5.2 基础统计分析 | 第57-61页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7-59页 |
5.2.2 正态性检验分析 | 第59-60页 |
5.2.3 共同方法变异分析 | 第60-61页 |
5.3 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61-64页 |
5.4 正式问卷效度检验 | 第64-73页 |
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65-68页 |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68-73页 |
5.5 相关分析 | 第73-74页 |
5.6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74-77页 |
5.6.1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检验 | 第74-75页 |
5.6.2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及检验结果 | 第75-77页 |
5.7 中介效应检验 | 第77-8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1-8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6.2 研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 第82-85页 |
6.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第85-87页 |
6.3.1 研究局限 | 第85-86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附录A:预调研问卷 | 第97-100页 |
附录B:正式调研问卷 | 第100-10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