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工程背景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规范关于温度作用的规定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基于工程实体的模型建立 | 第14-19页 |
2.1 钢管塔的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2.1.1 荷载特性 | 第14页 |
2.1.2 截面特性 | 第14页 |
2.1.3 构造连接 | 第14页 |
2.1.4 综合效益 | 第14-15页 |
2.2 钢管塔应用现状 | 第15页 |
2.3 ANSYS有限元软件建模及模型参数 | 第15-19页 |
第三章 自重与温度分别作用下塔架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第19-32页 |
3.1 自重作用下输电塔架的静力性能 | 第19-22页 |
3.2 结构温度效应分析基础 | 第22-24页 |
3.2.1 温度作用的类型及特点 | 第22页 |
3.2.2 温度应力产生的条件和分类 | 第22-23页 |
3.2.3 温度应力分析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3.3 日温度变化过程 | 第24-25页 |
3.4 温度作用下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 第25-31页 |
3.4.1 升温时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 第25-28页 |
3.4.2 降温时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 第28-31页 |
3.5 结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自重与温度共同作用下塔架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第32-48页 |
4.1 自重与升温共同作用下塔架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 第32-40页 |
4.1.1 自重与升温共同作用下刚接形式塔架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 第32-36页 |
4.1.2 自重与升温共同作用下铰接形式塔架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 第36-40页 |
4.2 自重与降温共同作用下塔架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 第40-48页 |
4.2.1 自重与降温共同作用下刚接形式塔架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 第40-44页 |
4.2.2 自重与降温共同作用下铰接形式塔架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 第44-48页 |
4.3 结论 | 第48页 |
第五章 温度作用下塔架杆件安全性分析 | 第48-59页 |
5.1 杆件相对伸缩量分析 | 第48-50页 |
5.2 强度安全因子分析 | 第50-58页 |
5.2.1 升温时刚接形式塔架强度安全因子 | 第50-52页 |
5.2.2 升温时铰接形式塔架强度安全因子 | 第52-54页 |
5.2.3 降温时刚接形式塔架强度安全因子 | 第54-56页 |
5.2.4 降温时铰接形式塔架强度安全因子 | 第56-58页 |
5.3 结论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太阳辐射作用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 第59-74页 |
6.1 太阳辐射强度计算理论 | 第60-62页 |
6.1.1ASHRAE晴空模型 | 第60-61页 |
6.1.2 对流换热计算理论 | 第61页 |
6.1.3 长波辐射计算理论 | 第61-62页 |
6.2 分析类型及辐射模型建立 | 第62页 |
6.2.1 瞬态热分析 | 第62页 |
6.2.2 太阳辐射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62页 |
6.3 温度场分布情况 | 第62-69页 |
6.3.1 三个跨度结构温度场分析 | 第62-65页 |
6.3.2 方位角与辐射吸收系数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65-68页 |
6.3.3 温度径向变化曲线 | 第68-69页 |
6.4 温度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 | 第69-73页 |
6.4.1 三个跨度变形及应力分析 | 第69-70页 |
6.4.2 方位角与辐射吸收系数对变形及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70-71页 |
6.4.3 变形及应力径向变化曲线 | 第71-73页 |
6.5 结论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总结 | 第74-75页 |
7.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