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交流异步电机驱动系统及主电路拓扑结构 | 第15-27页 |
2.1 纯电动汽车电机特性和基本参数要求 | 第15-18页 |
2.1.1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参数要求 | 第15-16页 |
2.1.2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的Y型接法与三角形接法 | 第16-17页 |
2.1.3 电机Y型接法与三角形接法参数对比 | 第17-18页 |
2.1.4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工作特性分析 | 第18页 |
2.2 交流异步电机的单逆变器驱动系统 | 第18-21页 |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机单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2.2 对于两相静止α ? β坐标系下的电机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2.2.3 对于两相旋转d ? q坐标系下的电机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2.3 交流异步电机的双逆变器驱动系统 | 第21-25页 |
2.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电机的双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3.2 对于两相静止α ? β坐标系下的开绕组电机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2.3.3 对于两相旋转d ? q坐标系下的电机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4 几种新颖的开绕组电机驱动拓扑结构 | 第25-26页 |
2.4.1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双逆变器-双电源驱动拓扑结构 | 第25页 |
2.4.2 开绕组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五桥臂逆变器拓扑结构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设计 | 第27-31页 |
3.1 绕组切换装置的基本要求 | 第27页 |
3.2 绕组切换装置硬件实现策略 | 第27-29页 |
3.2.1 绕组切换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27-28页 |
3.2.2 绕组切换装置的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3.3 绕组切换装置软件实现策略 | 第29-30页 |
3.3.1 软件控制策略的整体结构框架 | 第29-30页 |
3.3.2 绕组切换装置的软件实现方法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的台架试验 | 第31-47页 |
4.1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的台架介绍 | 第31-33页 |
4.2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台架稳态测试方案 | 第33-35页 |
4.2.1 Y型接法台架稳态测试方案 | 第34页 |
4.2.2 △型接法台架稳态测试方案 | 第34-35页 |
4.3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电机工作性能仿真分析 | 第35-36页 |
4.3.1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控制策略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4.3.2 Y型接法与三角形接法的控制策略模型仿真 | 第36页 |
4.4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台架测试结果分析 | 第36-46页 |
4.4.1 Y型接法外特性曲线拟合及功率计算 | 第36-40页 |
4.4.2 △型接法外特性曲线拟合及功率计算 | 第40-45页 |
4.4.3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台架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页 |
4.4.4 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的效率特性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