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致谢 | 第4-5页 |
全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并行工程概论 | 第14-16页 |
1.2 面向制造的设计(DFM)与产品可制造性评价(ME) | 第16-18页 |
1.3 可制造评价方法的研究状况 | 第18-22页 |
1.3.1 可制造性评价的策略 | 第19-20页 |
1.3.2 可制造性评价的尺度 | 第20-22页 |
1.3.3 可制造性评价与设计系统的集成程度 | 第22页 |
1.4 基于特征的可制造性评价方法与系统介绍 | 第22-28页 |
1.4.1 面向单个特征的定性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1.4.2 基于工艺规划的定性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1.4.3 面向整个产品模型的定量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1.4.4 具有优化设计建议功能的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1.5 产品可制造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28-30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 | 第30-32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1.8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第2章 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的需求分析与框架体系 | 第35-49页 |
2.1 设计过程中进行可制造性评价的需求分析 | 第35-37页 |
2.2 零件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的框架体系 | 第37-39页 |
2.3 制造特征建模 | 第39-43页 |
2.3.1 制造特征建模方法介绍 | 第39页 |
2.3.2 基于最小条件子图的特征识别方法 | 第39-42页 |
2.3.3 制造特征参数定义 | 第42-43页 |
2.4 零件公差信息的建模方法 | 第43-45页 |
2.5 制造资源建模 | 第45-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2.7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第3章 详细设计过程中的逐步可制造性评价 | 第49-69页 |
3.1 相关研究工作介绍 | 第49-50页 |
3.2 逐步可制造性评价的内容和特点 | 第50-52页 |
3.2.1 逐步可制造性评价内容 | 第50-51页 |
3.2.2 逐步可制造性评价特点 | 第51页 |
3.2.3 逐步评价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51-52页 |
3.3 设计过程中特征模型分析及逐步评价相关概念介绍 | 第52-55页 |
3.3.1 逐步可制造性评价中产品模型特征数量和类型的变化 | 第52-54页 |
3.3.2 零件设计过程中制造特征的存在状态 | 第54页 |
3.3.3 特征存在状态的确定方法 | 第54页 |
3.3.4 制造特征的影响特征集合概念 | 第54-55页 |
3.4 影响特征集合的建立方法 | 第55-56页 |
3.4.1 通过公差关系确定影响特征 | 第55页 |
3.4.2 通过相交关系确定影响特征 | 第55页 |
3.4.3 通过特征的加工方法确定影响特征 | 第55-56页 |
3.5 加工顺序约束关系建立方法 | 第56-62页 |
3.5.1 基于相交边界信息建立相交特征加工顺序约束的原理 | 第57-59页 |
3.5.2 相交特征的确定方法 | 第59页 |
3.5.3 铣削加工的顺序约束关系 | 第59-61页 |
3.5.4 钻削加工的顺序约束关系 | 第61-62页 |
3.6 确定需评价特征及其参数 | 第62-66页 |
3.6.1 确定需进行可制造性评价的特征集合 | 第62-63页 |
3.6.2 特征的关键参数计算方法 | 第63-66页 |
3.7 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 | 第66-6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7页 |
3.9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4章 基于简化加工工艺的整体可制造性评价 | 第69-85页 |
4.1 基于规划的整体评价目标及评价方法 | 第69-71页 |
4.2 加工工艺自动规划的相关方法介绍 | 第71-72页 |
4.3 保证公差要求的简化加工工艺自动规划相关概念及公差关系初步评价 | 第72-75页 |
4.3.1 几个基本概念 | 第73-74页 |
4.3.2 公差关系初步评价 | 第74-75页 |
4.4 装夹自动规划过程中的加工可行性评价 | 第75-80页 |
4.4.1 模型分解为相同装夹特征集合 | 第75-77页 |
4.4.2 相同装夹特征集合可装夹性检查 | 第77页 |
4.4.3 相同装夹特征集合之间的循环约束处理 | 第77-79页 |
4.4.4 确定多方向特征的加工方法 | 第79-80页 |
4.5 建立装夹方案和加工操作排序 | 第80-82页 |
4.5.1 相同装夹特征集合的排序与合并 | 第80-81页 |
4.5.2 特征加工操作排序 | 第81-82页 |
4.6 可制造性评价定量指标计算 | 第82-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页 |
4.8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5章 零件装夹定位可行性评价 | 第85-102页 |
5.1 可装夹性评价的内容、目标和评价方法 | 第85-86页 |
5.2 组合夹具自动规划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6-88页 |
5.3 确定零件定位方案 | 第88-92页 |
5.3.1 评价主要定位基准 | 第88-89页 |
5.3.2 零件侧面定位方案建立方法 | 第89-91页 |
5.3.3 零件侧面定位方案的算法 | 第91-92页 |
5.4 装卸方便性分析 | 第92-95页 |
5.4.1 装卸方便性分析相关概念 | 第92-93页 |
5.4.2 计算定位销可见锥以及可见锥交集的算法 | 第93-94页 |
5.4.3 装卸可行性评价准则 | 第94-95页 |
5.5 可夹紧性分 | 第95-98页 |
5.5.1 夹紧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 第96-97页 |
5.5.2 确定直线边界和圆弧边界的夹紧点范围 | 第97-98页 |
5.6 建立定位方案的评价准则 | 第98-100页 |
5.6.1 定位质量因素 | 第99页 |
5.6.2 装卸质量因素 | 第99页 |
5.6.3 夹紧质量因素 | 第99页 |
5.6.4 实例介绍 | 第99-10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0页 |
5.8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第6章 可制造性评价原型系统 | 第102-119页 |
6.1 原型系统结构和功能 | 第102-110页 |
6.1.1 系统结构 | 第102-104页 |
6.1.2 系统界面设计 | 第104-106页 |
6.1.3 系统的功能模块 | 第106-110页 |
6.2 实例一方形规则零件 | 第110-113页 |
6.3 实例二圆柱类零件 | 第113-116页 |
6.4 实例三不规则轮廓零件 | 第116-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19-120页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0-122页 |
7.3 结束语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