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合金学与各种性质合金论文--其他特种性质合金论文

以多元合金化改进球磨Mg基贮氢电极合金循环稳定性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Ni/MH电池的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 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4-15页
    1.3 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开发概况第15-18页
        1.3.1 AB_5型稀土系贮氢合金第15-16页
        1.3.2 AB_2型Laves相合金第16页
        1.3.3 V基固溶体型合金第16-17页
        1.3.4 AB/A_2B型合金第17-18页
    参考文献第18-1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球磨Mg基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第19-43页
    2.1 球磨二元Mg-Ni系贮氢电极合金的非晶化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19-23页
        2.1.1 球磨Mg-Ni系贮氢合金非晶化的研究第19-21页
        2.1.2 放电容量与活化性能的研究第21-23页
        2.1.3 循环稳定性方面的研究第23页
    2.2 贮氢电极合金的循环容量衰退机理方面的研究第23-32页
        2.2.1 几种贮氢电极合金循环容量衰退的理论模型第24-29页
        2.2.2 Mg-Ni系贮氢电极合金循环容量衰退的原因与理论模型第29-32页
    2.3 改善Mg基贮氢电极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实验探索第32-38页
        2.3.1 表面微包覆第32-34页
        2.3.2 机械研磨形成复合体第34-35页
        2.3.3 多元合金化第35-38页
        2.3.4 纳米晶材料第38页
    2.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设备第43-52页
    3.1 合金成分的设计第43-44页
    3.2 合金的制备第44-45页
    3.3 综合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5-50页
        3.3.1 贮氢合金电极的制备第46-47页
        3.3.2 电化学测试装置第47页
        3.3.3 常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7-48页
        3.3.4 交流阻抗测试第48页
        3.3.5 动电位扫描测试第48-50页
    3.4 仪器分析第50-51页
        3.4.1 XRD分析第50页
        3.4.2 SEM/EDS分析第50页
        3.4.3 TEM分析第50页
        3.4.4 XPS分析第50页
        3.4.5 AES分析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第四章 Mg-Ni二元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与腐蚀机理研究第52-75页
    4.1 球磨Mg_(50)Ni_(50)非晶合金的结构稳定性与循环稳定性可能的关联第52-55页
    4.2 球磨Mg_(50)Ni_(50)非晶合金的腐蚀产物及腐蚀行为第55-67页
        4.2.1 腐蚀产物第55-59页
        4.2.2 腐蚀行为第59-63页
        4.2.3 Ni含量对Mg-Ni合金综合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3-67页
    4.3 球磨表面包覆对Mg_(50)Ni_(50)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7-73页
        4.3.1 包覆元素对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第67-70页
        4.3.2 包覆元素对表面交换电流密度的影响第70-71页
        4.3.3 包覆重量比的影响第71-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第五章 球磨Mg_(45)M_5Ni_(50)(M=Ti,Zr,Y,Fe,Cu)三元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75-97页
    5.1 球磨Mg_(45)M_5Ni_(50)(M=Ti,Zr,Y,Fe,Cu)非晶合金的结构与显微形貌分析第75-77页
    5.2 三元非晶合金结构稳定性对循环稳定性可能造成的影响第77-78页
    5.3 最大放电容量与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第78-81页
    5.4 三元Mg基球磨合金在第一阶段中的容量衰退过程的分析第81-92页
        5.4.1 Mg的腐蚀损耗是合金衰退的直接原因第81-86页
        5.4.2 腐蚀引起的极化电阻的变化第86-92页
    5.5 三元Mg基球磨合金在第二阶段中的循环容量衰退机理第92-94页
    5.6 本章小结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97页
第六章 三元Mg-Ti-Ni系列贮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97-122页
    6.1 Mg_(50-x)Ti_xNi_(50)(x=5,10,15)三元电极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97-108页
        6.1.1 合金的结构与微观形貌第97-99页
        6.1.2 放电曲线与最大放电容量第99-100页
        6.1.3 循环稳定性第100页
        6.1.4 高倍率性能第100-101页
        6.1.5 极化电阻与交换电流密度第101-103页
        6.1.6 腐蚀产物与腐蚀电流第103-108页
    6.2 Mg_(90-x)Ti_(10)Ni_x(x=50,55,60)三元电极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第108-120页
        6.2.1 合金的结构与微观形貌第108-110页
        6.2.2 放电曲线与最大放电容量第110页
        6.2.3 循环稳定性第110-111页
        6.2.4 高倍率性能第111-112页
        6.2.5 极化电阻与交换电流密度第112-113页
        6.2.6 腐蚀产物与腐蚀电流第113-120页
    6.3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2页
第七章 球磨Mg-Ti-M-Ni系列四元贮氢电极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122-151页
    7.1 Mg_(35)Ti_5M_5Ni_(55)(M=Zr,V,Cr,Ti)系列合金的研究第122-132页
        7.1.1 循环前后的结构稳定性第122-124页
        7.1.2 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第124-125页
        7.1.3 合金表面腐蚀产物分析第125-130页
        7.1.4 合金电极的腐蚀电流第130-131页
        7.1.5 合金电极的极化电阻与交换电流密度第131-132页
    7.2 Mg_(35)Ti_(10-x)Zr_xNi_(55)(x=1,3,5,7,9)系列合金电极第132-140页
        7.2.1 Mg_(35)Ti_(10-x)Zr_xNi_(55)(x=1,3,5,7,9)系列合金的相结构第132-133页
        7.2.2 Zr含量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133-135页
        7.2.3 腐蚀产物分析第135-138页
        7.2.4 极化电阻与交换电流密度第138-139页
        7.2.5 腐蚀行为第139-140页
    7.3 Mg_(35)Ti_(10-x)Cr_xNi_(55)(x=1,3,5,7,9)系列合金电极第140-148页
        7.3.1 Mg_(35)Ti_(10-x)ZrxNi_(55)(x=1,3,5,7,9)系列合金的相结构第140-141页
        7.3.2 Mg_(35)Ti_(10-x)Cr_xNi_(55)(x=1,3,5,7,9)系列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第141-143页
        7.3.3 腐蚀产物分析第143-145页
        7.3.4 表面极化电阻与交换电流密度第145-146页
        7.3.5 腐蚀电流大小第146-148页
    7.4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1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51-158页
    8.1 二元Mg-Ni系列第151-152页
    8.2 三元Mg_(45)M_5Ni_(50)(M=Ti,Zr,Y,Fe,Cu)系列第152-153页
    8.3 三元Mg-Ti-Ni系列第153-154页
    8.4 四元Mg_(35)Ti_5M_5Ni_(55)(M=Zr,V,Cr)系列、Mg_(35)Ti_(10-x)Zr_xNi_(55)(x=1,3,5,7,9)系列和Mg_(35)Ti_(10-x)Cr_xNi_(55)(x=1,3,5,7,9)系列合金第154-155页
    8.5 从研究结果得到的启示、展望与建议第155-158页
附录一 根据Barnartt三点法求腐蚀电流的过程第158-160页
附录二 根据交流阻抗谱Nyquist图拟合分析求算极化电阻的过程第160-16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2-163页
致谢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绕组交流异步电机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利用飞秒激光成丝对丁烷燃烧进行诊断